如何面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所重视。在幼儿身上表现得非常频繁,对于我们未来的幼儿教师来说,需要更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分析发现,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归纳为四个方面:家庭方面、幼儿园方面、幼儿自身方面和社会方面。日常生活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原因。针对产生原因运用分析法介绍以下几种游戏矫正攻击性行为的对策:运动性游戏、建构性游戏、规则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我们要尽力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掌握更多矫正攻击性行为有效的对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一、幼儿攻击性行为概述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向他人或物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而幼儿行为问题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民族素质的提高。攻击性行为是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一般表现为骂人、推人、打人、咬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医科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敌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如一个男孩子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更需要幼教教育工作者的关注[1]。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方面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1引导。(二)、幼儿园方面1、对依赖物的强烈守护情感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生活秩序等,使他们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了达到自身心理平衡,强烈的依恋感驱使他们对自己熟悉的物体的守护。一旦别人拿走他们心爱的物品,他们即刻会发生敌意。2、独占或相互抢夺玩具在家庭中,幼儿处于被照顾地位,特别是独生子女,缺乏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平等竞争的人文环境,跨入幼儿园,独霸一方和自我中心的个性心理常使他们在交往中碰撞。占有欲强,他们不会用语言协商,而是直接用武力争夺玩具,甚至破坏别人搭建好的物体。3、反击同伴自我保护意识在幼儿身上体现得较为突出,当他们受到同伴的攻击和伤害时,立即会采取打、咬、破坏等行为反击对方[2]。在幼儿园,有的教师缺乏对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