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家庭教育孩子40条法则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的教育孩子40条,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家教。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回答。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3.竖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部份,主要供孩子玩耍。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7.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8.帮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10.帮助孩子修改他的作业。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12.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14.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让孩子干自己喜爱的事情。16.教孩子与各种成年人自由交往。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19.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20.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21.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22.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23.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24.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25.让孩子独立去思考问题。26.详细制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事情。27.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2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29.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30.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诚的表扬孩子。31.诚实的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32.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做决定。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36.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37.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并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靠成年人。39.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40.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教育要把“人”找回来2014-11-21来源:中国经济网|作者:练洪洋外人很难想象,仅仅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华东政法大学一位女学生竟然将高温的热水泼向老师,将其烫伤。而且,事情过去几天了,她一直未露面出来道个歉。今年5月间,长武县6名高三学生因老师制止他们撕书而围殴老师,将老师打伤。偏执型人格,向外有暴力冲动,易受偶然因素驱动而具有攻击性;向内易产生挫折感,以自我折磨传达不满信号。热水泼教师、围殴教师无疑是偏执人格的暴力依赖。极端事件是个别现象,但透露出来的消息令人忧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育终极目的就是“人的教育”:教一个大写的“人”,育一个完整的“人”——知识与能力之外,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善良的品性,一样重要。与他人相处时,学会尊重他人,负起个人责任、具有公平意识、值得他人信赖、关心公共事务、承担公民责任等等,这些都是EQ而非IQ。其中,尊重他人和被人尊重既是品格的重要“组件”,也是个人社会化“必杀技”,为西方教育所倚重。揆诸现实,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不信任、不尊重现象仍然存在。稍微有点尊重他人意识,学生也不能将热水泼向自己的老师。德智体美劳,德在诸行之前,历来为基础教育所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人才。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申“立德”之重要,为未来教育指明方向。学校德育的成就是巨大的,主流是健康的,但成效与目标之间仍有落差,“德育高要求”的背后往往藏着“德育低产出”之尴尬。正如许多班主任、辅导员所言,现在的学生难教,蛮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德育低效,症结在哪?于德育本身而言,目标空泛,针对性不强;内容僵化,与现实疏离;手段单一,言传多于身教等,都是屡被公众提及的老问题。于家庭教育而言,罪在功利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目的是“三好”——考一个好分数,进一所好学校,找一份好工作。至于“第四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好人,则没被摆到应有位置。个别甚至出现“5+2=0”(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2天的家庭教育等于零教育)现象,家庭教育负数抵消了学校德育正值。日前,吉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