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实践运用基于动作要素构成在小学阶段运动技术教学策略研究韩庆敏刘剑陈彬邢力平(镇海区中心学校浙江宁波315000)摘要:本文以运动技术构成动作要素为视角,围绕运动技术构成要素以初步认知、实践磨合、内化运用为逻辑递进主线,从设计思路及实施过程等方面,对运动技术教学上给学生合理的指导和帮助,目的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对运动技术的认识,为小学阶段运动技术教授方法提供参考。关键字:运动技术动作要素指导帮助一前言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决定了作为课堂的设计者的教师,要针对性设计教学手段和搭配方法。小学生思维直观形象,在学习方面以第一信号系统为主,视、听觉最为敏;所以在教学过程宜采取直观性、形象性、模仿性的手段措施,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主要发展小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和粗略的运动技术;教师可先从运动技术构成动作要素入手,依据运动技术动作要素构成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学习、掌握、运用运动技术,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二基于动作要素构成对运动技术教学结构的分析根据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学习运动技术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导入阶段、发展阶段、总结阶段。阶段不同,目标和内容也不同。在导入阶段,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这个动作技术,在教授技术时铺垫动作要素,能够为下一步的技术教授“预热”。在发展阶段,学生通过身体实践磨合“铺垫”动作要素,且能够把技术动作做的对,做得出。通过前期两阶段基础上,依据动作要素创设游戏或者比赛,内化运用技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见图1)。如图1基于动作要素构成运动技术教学流程图三基于动作要素构成以“前滚翻”教学为例分析以水平一前滚翻成教学为例,基于前滚翻成蹲撑构成的动作要素,分析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首先我们先从动作要素构成层面进行对前滚翻成蹲撑的逐依分析(见表格1),表格1前滚翻成蹲撑动作要素分析示例动作要素定义具体内容身体姿势身体各部分及身体之间,在进行练习过程中,每一个时长内所处的状态开始时姿势:蹲撑开始,两手撑垫,同时屈臂,低头。过程中姿势:前滚时低头含胸,呈球状向前滚动。结束时姿势:结束时抱小腿团身成蹲撑。动作轨迹在练习的过程中,身体某一部分进行动作时位移路线两脚蹬地,推手重心前移,团身向前滚动。前滚时,团身、枕骨、肩、背、臀部依次触垫,轨迹是一个半U型然后加直线。动作速度在单位时间内,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保持身体快速呈球状翻转。动作时间是完成动作所需时间,与动作速度与节奏的相互配合。完成一个完整的前滚翻所用的时间,保证翻滚快速。动作力量完成动作时需要克服阻力的能力或者是完成动作所需要的力量双脚蹬地提供向前滚动的动力,团身紧,能够保证滚动圆滑,快速翻滚。动作节奏指动作的各个环节之间、技术的各种环节之间,所表现用力的强弱关系,最大的肌肉用力集中在最需要用力的环节上。在向前滚翻中力量主要集中在蹬地环节上,翻滚过程中集中在团身。导入阶段该技术构成的动作要素: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力量动作节奏动作速度动作时间铺垫身体动作初步认知欲学习的运动技术教学程序教学目标发展阶段总结阶段感知身体动作实践磨合检验学习效果内化运用通过表格1对前滚翻分析,前滚翻的动作轨迹是蹲撑手撑垫,蹬地团身前滚,经过脑后、肩、背、臀依次触垫,像半U向前滚动,身体在此过程中空间倒置且发生位移。结合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可以看得出,促使发生动作轨迹变化是手撑垫双脚蹬地。若双脚不蹬地,也不会向前滚动,更不会发生位移和空间倒置,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点。处于这个时期学生运动经验不够丰富,学生表现力量弱反应慢、方位感差,而且这个动作完成时间要快速且保持身体平衡,由于方位发生变化,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大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团身不紧、滚不成直线的问题,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问题。综上所述,确定教学的重点是低头、蹬地有力,难点是团身紧、滚动圆。这样我们就可以结合图1与表格2前滚翻成蹲称动作要素的分析来制定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见表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