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信息的利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合理利用学生的质疑信息往往也能帮助教师重新备好一堂课。由于对教材的熟悉,导致很多教师在再次文本阅读的时候很难再有新的理解,想要修改原来的教案更是难上加难,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往往会对文本产生各异的理解,如果教师能利用好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质疑问题,也许能造就更精彩的课堂!例如在执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候,按照以往的认识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反应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从而说明人定胜天的道理。但在课堂上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的标题为《愚公移山》,但根据原文的客观事实,愚公并没有真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真正移走的,是夸娥氏二子,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助,愚公愿望再美好,意志再坚强,恐怕也是空中楼阁。学生的说法不无道理,如果教师给予否定,恐怕学生也是口服心不服,反而不利于他们不尊重客观事实,降低了他们质疑的兴趣。若此时教师因势利导,提问“如果把文章结尾改成愚公率领子孙移平大山如何?”通过比较两个结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更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这类手法也是很常见的。这样的设计比原来直接讲解结尾的作用应该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并能学以致用。又如在执教《未选择的路》这堂课时,整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诗歌中作者所选择的这条路展开的,的确,这也诗整首诗歌作者描写的重点,但临近下课,有学生突然质疑:为什么这首诗的标题要取为《未选择的路》呢,不是与文章内容相矛盾了吗?我一时语塞,顺势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要求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同时加以引导:“想象一下未选择的路会是条怎样的路,而作者以此为标题的目的又是什么,可以调动我们我们日常经验加以回答”,这个问题是在我原先的预设之外的,而通过讨论,学生的回答也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作者没有踏上那条未选择的路,正因如此这条路才会充满了种种可能性,对它充满了向往,好奇。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也是如此么,对未曾拥有的东西更为念念不忘!因为神秘才更加向往!”对于标题的质疑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更帮助他们加深了对这首哲理诗的理解,真是一举两得!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学科拥有得天独厚的培养问题意识的土壤。阅读课上,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根据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特点,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合理筛选并有效利用质疑信息,帮助我们造就更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