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题1.《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2.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这反映了汉初政府实行的政策是()A.海禁B.抑商C.奖励农耕D.整顿吏治3.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4.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陶煦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根源应该是()A.重农抑商政策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的繁荣5.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6.清朝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戍军。”材料反映了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B.保护远洋渔业C.加强对人民控制D.海禁、闭关锁国政策7《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说明()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8.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后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材料认为实行专卖制度()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C.是一种与民争利的行为D.是政治专制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9.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10.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两者进入了不同的发展轨道。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的发展B.人口压力过大,传统农耕文明的衰落C.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大规模商品输出]11.世界经济史研究领域出现过许多经济思想,以下最符合农耕文明经济特点的是()A.工商皆本B.重本抑末C.重商主义D.工业至上12.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史之俦,赢十白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产物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C.不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D.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中断的根本原因13.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①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③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④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4.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是()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制瓷、矿业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15.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