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课时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40分)1.在苦苦挣扎了近四个月之后,有着101年历史的美国最大中小企业商业贷款机构――CIT集团还是走上了破产之路。破产前的CIT集团资产总额超过700亿美元,由此也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五大企业破产案。由此,我们联想到1929年—1933年发生的那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假如你是当时纽约的一位市民,下列哪项最符合你的心态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D.“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答案】D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经济危机导致工人大量失业,故导致就业困难,出现“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的现象,故D项正确。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物价下跌,因此不可能出现“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排除A。各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所以“各国变得亲如兄弟”的现象不符合史实,排除B。经济危机导致社会危机加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不会出现“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排除C。2.美国人韦克特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在1920年之后的近10年时间里,美国大多数市民不再阅读报纸的头版,而是手忙脚乱地翻看金融专栏,广播电台里泊泊流淌的都是“老顾问”的声音,经济的繁荣让人们不顾一切。材料表明作者在A.称赞美国经济的发展成果B.赞美百姓勤劳致富的精神C.担忧经济繁荣背后的风险D.揭露资本家对金钱的贪婪【答案】C本题考查“大萧条”的背景。依据“1920”“近10年”“手忙脚乱地翻看金融专栏”等信息可推断,材料所述是“大萧条”前的美国经济虚假繁荣的景象,表明作者在担忧经济繁荣背后的风险,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了当时美国金融股市近乎疯狂的发展态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的主要意图不是称赞美国经济的发展成果,故A排除;作者的主要意图也不是赞美百姓勤劳致富的精神,故B排除;材料中的“市民”不一定都是资本家,故D排除。3.第十届奥运会于1932年7月30日至8月14日在美国的洛杉矶举行。申办城市无其他竞争对手,最终参赛的运动员人数也因费用问题而显著减少。这主要是因为A.奥运体制不健全宣传推广不足B.交通通讯不发达往来美国不便C.大萧条背景下的世界经济萎缩D.罗斯福执行保护主义政策【答案】C1932年属于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期间,大萧条背景下世界经济萎缩,因此导致材料中的现象出现。故答案为C项。这一现象不是奥运自身的弊端带来的,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交通通讯的发展,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从1933年开始,排除D项。4.20世纪30年代,西方一些报刊上出现了大量的“计划”一词。一时间,“计划”一词在西方成为时髦的名词,充斥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报刊。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运动在西方重新兴起B.罗斯福“新政”开始推行计划经济C.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被完全抛弃D.经济大危机使西方日益关注苏联模式【答案】D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破坏严重,而苏联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故西方日益关注苏联模式,一些报刊上出现了大量的“计划”一词,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在西方重新兴起,故A排除;罗斯福“新政”并不是推行计划经济,而是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故B排除;仅凭材料信息也无法说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被完全抛弃,而且西方没有完全抛弃市场经济,故C排除。5.美国电影的繁荣时期分别是1929年、1957年、1973年、1979年和2000年。这些年份都是美国经济下行的时候,其中许多知名的电影公司都是在那段期间建立起来的,例如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被迪士尼收购)华纳兄弟、米高梅等。关于1929年电影繁荣的说法正确的是A.说明新政刺激消费已初见成效B.反映人们寻求慰藉的心理需求C.体现美国人民淡定应对危机的心态D.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答案】B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大量工人失业,失业人数增长会在电影中寻找精神寄托,心里慰藉和消磨时间,故B正确;新政是在1933年开始实行,而且材料中并没有提到新政,新政的成效主要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