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英语课堂的品德教育大祥区新渡小学伍美华与其他学科一样,英语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诸多教育的任务,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渗透品德教育,并取得实际效果呢?我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一、提升英语教师德育素养要将德育实施于课堂教育中,教师本身要提高对英语的认识。英语具有人文学科性质,同样可以弘扬人文精神。无论是汉语英语课都有其工具性的一面,这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考的工具。语言又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载体,负载着人类文化,包含着人文精神。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凝聚着那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现代语言教育教学的人文性应该体现在提升学生的人生品味、提高学生的人性境界、塑造学生的理性人格。对于学生来讲,还可以帮助他们为实现他们的个人与社会价值做准备。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语言教学中一定要有育人要求和行动,这种育人指的是要通过语言教学启迪学生的聪明才智,诱发学生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使其精神受到熏陶,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语言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注重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陶冶。语言使人具有人性,语言活动是人的生命的一种方式。要强化英语教育的人文性首先要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语言是工具,但是它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人赖以生存的内在工具,语言的运用是和思想的形成与表达同步发生的。语言体现人性,体现人的意志、观点和情感,体现人的认知能力和做事能力,实际上就是体现人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就是“人”本身。语言学习与人的思维能力和人格培养只能同步进行。“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在语言知识教学、语言能力训练中贯穿人文精神,是最好的德育方式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抛弃人文也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抽掉了人文精神,必然会导致只强调语言文字而看不到使用语言的人继而只会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使学生对课文中包含的丰富思想和情理毫无感悟(也没工夫感悟),教学过程只能变成玩弄文字的游戏,英语课变成了无病呻吟、滑稽可笑的怪胎。因此,一定要使英语教育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发展。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就不会将全部注意力仅仅放在语言技能训练上,而是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也会在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二、借鉴语文教学方法,确保英语教师学科教学德育实效就语言教学理念和方法而言,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也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古典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方法,传统语文教学不仅注重“默读”,而且强调“诵读”,讲究1“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英语也是一个道理,现在英语教学中的阅读量少得可怜,一般都局限在做试卷上的阅读题。实际上,在国内学习英语,很难自发习得,在缺乏自然习得语言的环境下学习外语,必须要把读放在首位,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以后。许国璋先生曾说过,不读500本英文小说就不能算学过英文。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仁义先生说的好,“得阅读者得天下”。有诸多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比如书虫系列、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妙语连篇等等,只是材料的选择原则一定是有知识性、趣味性,要分级,难易适度,教师又有适当组织和检测。阅读是利用已有知识理解读物内容,是一种心智活动。通过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学生要么能学到知识,要么能获得感动,阅读的这种作用会使学生终生受益。我国语文教学的另一个传统就是重视“读写结合”。训练写作的传统方法是仿写。当然,现在的学生还做不到仿写较难的文章,但这个方法仍然可以使用,那就是让学生仿写教科书上的短文,最初只要求学生替换一些词,使其很容易获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