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过程与方法:名言引入法:通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引入本课的学习;归纳分析法:归纳本课所讲的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来说明在危难之际,中国人民是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探究法:通过丘逢甲的《春愁》,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反割台斗争”的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重点:列举中国军民抗击外来入侵的事迹。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引入本课的学习。国家的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在中国近代史上,正是中国人民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与侵略者们展开了一系列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叙述平时所学习和观看过的有关中国人民进行不懈抗争的史实,从而引导学生将中国人民的抗争进行归类成两大类:政府官兵的抵抗和人民大众的抵抗,导入新课。(一)政府官兵的抵抗本课给了我们两个案例来学习政府官兵的抵抗。左宗棠收复新疆为阅读内容。大家课后可以自己去了解。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黄海海战。黄海海战1894年9月爆发的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课本34页的表格,这里是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右表中提供的数据反映了哪些战斗状况?或者换个问题来问下大家黄海海战中中日海军的力量对比情况是什么?敌强我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行洋务运动,就很着力地发展海军的实力。北洋水师建立时号称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舰队。但是为什么在黄海海战中中日海军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敌强我弱的态势?整个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又在哪里呢?我们通过三段史料来分析。史料链接:一八八一年后北洋海军未增船,舰炮皆旧,而日舰有九艘购造于一八八0年以后,舰炮皆新——据《李鸿章奏稿》卷七十八赫德说:“北洋舰队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特朗炮有弹无药。汉那根想要凑集够打几个钟头的炮弹以备一次海战,迄今无法到手。”——《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战前没有积极备战,战时消极避战。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腐败。这也是为什么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发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给大家三分钟时间阅读课本第33至34页黄海海战的内容。请同学们找出黄海海战中的著名将领,他们所在的战舰及英勇事迹。强调邓士昌的英雄事迹。经过了黄海海战虽然中国损失较大,但是北洋水师的主力有没有覆灭呢?没有。北洋水师的主力得以保全是全体水师官兵在遭遇日军偷袭后英勇奋战得来的结果。但是黄海海战后清政府推行“避战保船”的策略,北洋水师无法出海迎敌,从而也丧失了整个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于是将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北洋水师主力在威海卫如“翁中捉鳖”一般被日军歼灭。所有剩下的战舰有的自己炸沉有的被日本当作战利品掳走。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清政府不“避战保船”,如果北洋水师能够继续出海迎战。即使这些中国用大量白银买来的战舰像“致远”、“经远”一样被击沉,也好过自己炸沉甚至是被日本掳走。(二)人民大众的反抗1、反割台斗争在清政府战败后,清末诗人邱逢甲写了一首《春愁》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写于哪一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1896年,甲午战败,签定《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那么台湾人民除了“同一哭”以外还有什么行动?台湾人民进行了反割台的斗争。同样给同学们一点时间,大家自己看书。同时从书中找出反割台斗争的背景、两只主要的队伍及其领导人、结果。背景。主要队伍。经过我们来看下课本第34页的示意图。我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