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课件设计说明设计者民立小学黄惠暄制作者民立小学陈福泉1、设计说明1.1《倍的认识》的课件是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三册的内容而设计的。1.2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1、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了解“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2、要求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以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本课合理地利用教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海底世界”为线索,并贯穿课的始终,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力求开放性与探究性是本堂课的教学宗旨,在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寻求不同的解题策略与方法。这样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才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学生围绕问题情境,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生动地展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很好地体现了合作探究学习。“倍的认识”的内容,教材难度在理解“倍”的意义表现在一:这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二:如果采用传统的教法,照本宣科,学生必将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真正理解和建立“倍”的概念。针对以上情况,本人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越性,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按照设疑→观察→猜想→证明→总结的步骤,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充分体现数学中“发现”的心理过程,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1.3教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其创造精神。1.4本节课教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当今数学教学最流行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逐步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抽取它们的共同本质特征,建立“倍”的概念。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动画、闪烁、音乐、平移、等计算机手段,引导学生观察,丰富学生的认知表象,同时多采用谈话、讨论等教学方法,使讲授和启发,动态与静态,动手与动脑密切配合,相得益彰。1.4.1“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程序:(1)激活旧知,提取认知固着点;(2)提出问题,激发认知失衡;(3)明确问题,连结未知与已知;(4)形成假设,明晰认知策略;(5)发现结论,解决认知矛盾;(6)变式训练,整合认知结构;(7)进行练习,巩固运用新知。该模式的选择符合当今数学教学的趋势,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其教学能力有极大的帮助。2操作说明2.1本课件主要采用鼠标操作,简单易行。2.1.1鼠标支持方法(以下均指左键单击):2.1.1.1本课件提供的主要是不同的模块,分为“例题”、“动手做”、“看图说话”、“海洋剧场“、“海底世界”五个模块,操作时把鼠标移至相应的模块,鼠标变为手形,这时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模块。2.1.1.2进入相应的模块后,在屏幕的右下方出现“前进键”和“返回键”,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2.1.1.3在“例题”中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案,点击屏幕右下方的“1”、“2”、“3”、“4”选择不同的答案。2.1.1.4在“动手做”中,将鼠标移至图形时,鼠标变为手形,在界面内可任意拖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