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状元凉粉城东石板桥下有家“状元凉粉”。听说,店主的儿子5年前中了省状元,状元凉粉就此得名;为了图个好彩头,人们常来这里,店里生意十分红火。一切只是听说而已,凉粉对于我这个农村穷学生来讲是奢侈品,既吃不饱,又贵。今天,我却坐在状元凉粉店里,准备尝尝这种“珍馐”。我叹了口气,“唉,真倒霉!前天买参考书,贪便宜在街边小摊上买,黑灯瞎火的,摊主找了张20元假币给我。”“小伙子,凉粉来啦,吃吧!”店主将满满一大碗凉粉端到我面前。说真的,这东西又白又滑,爽口宜人,真好吃,想天天吃个够。“上学呢?”店主掇了条板凳坐下来。这时,我才抬头打量她,四五十岁,皮肤很黑,脖子上、手臂上布满了热毒疹。“嗯,高三了!”我又想起了兜中的20元假币,今天可要将你出手了!“快要高考了,要注意营养,可别亏待自己呀!”店主的话使我想起了母亲,她每次来看我,都会塞几个鸡蛋给我,而家里一年到头难得沾上几次荤……“那我就更不能让你留在兜里了!”我差点念出声。“当家的,水开了!”店主被伙计喊到一旁打凉粉去了。我出于好奇,走过去看看。只见一锅滚烫的热水向一个瓷缸里一冲,店主操起一根两指粗的木棍,插进瓷缸中的透明状胶体内,使劲搅拌。沸腾的水早已化成水汽,直扑店主,店主的手臂上顿时烫得通红。看着这一幕,我不由自主想起了在农村打铁的父亲,他也在灼热的环境下辛劳,为我挣来一分一分的学费……我犹豫了,到底要不要将这20元假币用掉?不用吧,我这个月的日子就难熬了;用吧,抛给这位与我父母一样劳苦的店主,使这位店主蒙受损失,我也于心不忍。怎么办?我受着良知和生活压力的煎熬……终于,我咬咬牙,掏出身上仅剩的5元真币:“阿姨,给您钱!”“傻孩子,没看见墙壁上‘高三学生免费’的告示吗?下次来,我给你炒两菜。”回宿舍后,我把20元假币撕了。为了“状元凉粉”店主的真诚,为了我的父母,为了自己,这次选择,值!【导师评点】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状元凉粉店的经历与心灵选择过程,将一个平实的故事写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文中对店主手臂的细节刻画与打凉粉的场景描写以及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笔墨虽不多,却有力地展示了这位培育出“状元”的劳动妇女的淳朴、善良,产生一种撼人心魄的冲击力。最后一座土坯房周末,我回到了“阔别”三月的家。天下高三一般忙,周六不休息,周日休半天。春节后,我再没回过家。家在百里之外的深山里,回家一趟不容易。再过几天就要高考了,学校放了两天假,让学生放松一下,以待最后一搏。同学们归心似箭,周末一放学,顿“作鸟兽散”。我坐在长途班车上,恨不得汽车飞起来;一下车,步履匆匆地踏上一条羊肠路,走五六分钟,就可以看见半山腰上的“土坯房”了。那土坯房,就是我的家。我家五口人一直住在那间老屋里。三十多年的风霜雨雪,把它剥蚀得满2目疮痍。这些年,富起来的农民越来越多,漂亮的“小洋楼”鳞次栉比,把山村点缀得如同别墅区一般富丽堂皇。渐渐地,我家的老屋竟成了村里最后一座土坯房,丑陋无比,有碍观瞻。我家又是山村的制高点,这样就有点滑稽,成了“鸡立鹤群”。奇怪的是,父亲是挣钱的好把式,干活不惜力气,又有技术,但父亲就是迟迟不盖新房。乡亲们说父亲是个守财奴,舍不得花钱。听到这些善意的挖苦,手巧口拙的父亲付之一笑,啥话也不说。我也不理解,早几年负担重,风烛残年的爷爷奶奶常看病,现在日子好过了,父亲还是按兵不动,真不知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转过一道弯,奇迹出现了——土坯房竟然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小洋楼”,雪白的墙体,蓝色的屋顶,在夕阳下熠熠生辉……我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惊喜地往家跑,顾不得“窈窕淑女”的形象,像个野小子。三月不见,家人亲热得不行,父母弟妹围上来,这个说我胖了,那个说我廋了,这个说我白了,那个说我黑了。我应付几句,赶紧屋里屋外看新房。这是一座两层小楼。外墙贴着洁白的瓷砖,崭新如洗;室内装修简洁而美观,地板光可鉴人,天花板上悬挂着华美的灯饰,雍容典雅……母亲一边陪我参观一边说:“你爸早就想盖房了,可盖房子动静大,怕影响你学习,咱上高中图啥呢?不就是图考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