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复习断句《凉州词》的故事•古时候,一位著名的书法家给慈禧的折扇题字,他就写王之涣的《凉州词》。可是这位才子一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间”写漏了。慈禧看了大怒,要杀他,他连忙急中生智,说:“太后息怒,这是由王之涣的诗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读给慈禧听。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知道书法家是怎样断句的吗?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曾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复习目标1、了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概念及步骤。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总结归纳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一、什么叫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叫断句读。3、客观题型4、选项用“/”断句,判断正误。2、40--70字左右1、断句材料来源于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全国卷高考命题规律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语感断句法)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3.借助“特征”和方法,巧妙断句。4.仔细核对,再次检验。二、断句步骤断句的方法掌握规律,灵活运用,才能无往而不胜一、标名(代)词,定主宾•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如吾、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2.第二人称代词:代受话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如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3.第三人称代词: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如之、其、彼,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4.另外:“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二)疑问代词•文言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三)指示代词•文言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范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3、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当堂训练•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2.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