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生物学教材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谭永平收藏文章摘要: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好的生物学学习情境具有真实、理蕴、适宜、情深、意远等特点。利用生活经验、针对前科学概念、利用科学史、利用科技新进展等,都可以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也应该注意把握适度原则,应围绕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衔接点、关键点展开。关键词:情境中学生物核心素养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许多专家都在强调情境创设的必要性。《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情境究竟在生物学教学中发挥什么作用呢?1.情境与情境教学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情境的解释是“情景、境地”。[1]这样的解释对于理解教学的“情境”参考价值有限。李吉林对“情境课程”中的“情境”阐述为:“意境是情境的根,它讲究真、情、思、美;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体现了教育环境中的人与自然、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2]这一解释对于理解“情境”很有启发。在教材和教学中强调创设情境,是因为情境与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学习的规律有关系。科学知识,包括生物学知识的生产都是情境性的。知识的客观化、外在化,是人类保存、传承知识的基本策略,但在知识客观化、外在化时却往往剥离了情境,抽去了火热的思考。学习就是要让知识重回情境进入发生的状态。[3]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指出:思维最主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在新情境中解答问题,排除疑虑,整个思维的过程其实就是梳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人的思维始于疑问。运用情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训练与应用。从情境学习理论的角度看,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个体参与实践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是学习得以发生的根本机制,个体的心理活动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是互动的、不可分割的。认知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脱离具体的实践环境,一方面认知能力难以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即使形成也毫无用武之地。[4]情境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人在情境中与各种要素不断互动建构的过程和结果。[3]创设好的情境,对于学生学习生物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强调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情境的创设更是被提到新的高度。2.中学生物学教材和教学中好情境的特点在生物学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中,创设情境似乎并不难,现实中所谓的“情境”几乎随处可见;但是这些情境未必都是好情境。当前常见的创设情境的做法是用科研论文或研究报告作为情境。确实,生物学知识都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以科研素材作为情境,其难度不高。此外,有些情境创设,还存在“拉郎配”“虚构”等现象。例如,不少的测试题创设了所谓“情境”,但是这些“情境”帽子却与实际考查的内容没有什么关联,纯粹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又如,有的课堂导入虽然注意创设情境,但是却将真实的情境演绎成虚构的舞台剧。总体看来,在当前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有以下值得关注的问题:情境标签化(为情境而情境,贴上素养标签);情境碎片化(处处情境,一步一换,眼花缭乱);情境表面化(有情境,但意义却未挖掘);情境庸俗化(真实的情境改成虚假的故事);等等。什么样的情境才是好的情境?生物学教学的情境,首先一定有“境”,因此“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就不属于创设情境。作为情境,最好还要有“情”,因此,用生活中或科学研究中的事实、现象等作为进行学习任务的支撑材料,如果能唤醒学习意愿,连接旧有经验,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从中发现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建构概念、提炼观念、训练思维、感悟美好,就是好的“情境”。情境要起这样的作用,就需要达到形真、情深、意远、理蕴,而且四者不可分割,如果没有意远和理蕴,即思想精神和理性智慧的高水平,就不会有情深而只有浅表的感情;如果没有情深,那么形真就是单纯的物却无生命意义。[5]笔者参考这一观点,结合生物学教材和教学的实际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