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次周末练一、单选题1.《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料中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A.家国同构体制的确立B.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C.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的程度D.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2.“‘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由此可见,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构建了大一统的国家D.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3.西周时,修建了从镐京到洛邑的“周道”(又称“王道”)和通往四方各国的大路“周行”,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心、通达各地的交通网“周道”“周行”的修建()A.便于中央有效统治地方B.适应了集权制度的需要C.壮大了各诸侯国的实力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5.西周时期,鲁、齐釆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方针,使得殷旧遗民具有“国人”身份。入晋国后的側氏(属于戎狄)与姬姓毕氏贵族通婚,并受到其他封国贵族的重视。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利用宗法关系强化了地方秩序C.推动了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D.促使政治中心由西向东的转移6.春秋晚期,贵族有超凡天赋、国家是一个家族等观念受到根本性挑战。不少胆大之士提出质询:作为大臣或君主,什么更重要,究竞是神性祖先呢,还是个人能力?这表明()A.人们认为贵族天生能力超群B.血缘政治促使国家统治稳固C.贵族政治逐渐受到冲击D.各国纷纷进行富国强兵变法7.唐代确立了严格的官吏致仕(退休)制度,官吏致仕的法定年龄为七十岁,或“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五品以上的官致仕,直接奏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则由尚书省奏皇帝批准。这一制度()A.有利于官员结构的调整B.打击了士族的垄断地位1C.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强化了君主集权的制度8.宋朝建立后,为反唐朝之弊而加强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设立了“知州”“通判”等一批新的官职,其中“知州”的“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9.有学者认为,仅就中枢机构而言,明朝经历了一个废丞相、置四辅、设内阁的历史阶段,而清朝则是置议政大臣、设四大臣、立军机处的历史轨迹。两朝最后都形成了兼职丞相制的体制。“兼职丞相制”的形成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清时期()A.官僚政治体系扭曲混乱B.君主专制统治效能空前提高C.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D.前朝宰相制度得以变相恢复10.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矣”。这一观点认为()A.分权才有利于加强皇权B.皇权不断强化易导致权力中枢的变化C.军机处与内阁相互制约D.新机构的出现造成了专制皇权的分裂11.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属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A.地处内廷位高权重B.跪受笔录奉旨承办C.机构简单有官无吏D.参与政务职能单一12.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虽掌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C.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D.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13.“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材料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