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箭六(2)邓晓艳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3.在故事情节中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的乐趣。教学重点:在故事情节中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乐趣。教学难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分析人物形象。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点拨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把《孔明借箭》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难理解的词语梳理了一遍,并给课文分了层次,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后面第三题试着用自己的话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二、细读课文,深入学习1.在细读课文时,注意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孔明神机妙算?……可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句。注意对以下句子的理解:1.周瑜对孔明说:“即日将与曹军交战,军中缺箭,烦请先生监造十万枝箭,这是公事,请勿推却。”周瑜反问:“先生预计几日可办好”?周瑜说:“军中无戏言”。(周瑜为了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设好圈套,且步步紧逼,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计害人,逼着孔明立下军令状。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了他的险恶用心。)2.孔明说:“望你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都用青布幔子遮住,再扎三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我别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只是不可叫都督得知,他若知道,我的计划就失败了。(这是孔明为借箭所做的准备。船和军士,是孔明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孔明也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明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胸有成竹了。)3.当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面对面都看不清……孔明下令船只头朝西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们擂鼓呐喊。”(之所以会出现“大雾漫天”的天气,与孔明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分不开。把船只“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引曹军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让人不得不佩服孔明的周全考虑,巧妙安排。)4.孔明笑着说:“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来,我们只敢饮酒取乐,等雾1散便回。”(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孔明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举妄动”。这一笑,笑出了孔明的自信,笑出了孔明的大度,笑出了孔明的神机妙算,笑出了孔明的英雄本色。)5.“孔明又令把船只掉转身来,头朝东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水寨受箭。”(“把船只掉转身来”既利于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速归。孔明过人的智慧可见一斑。“逼近”一词,进一步说明孔明对曹操的了如指掌。如此轻松“借箭”,体现了孔明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6.“孔明说:“领军之人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明兵势,那是庸才。”(此句道出了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7.周瑜长叹一声:“孔明神机妙算,我不如也!”(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孔明呢?①.胸襟不如孔明,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孔明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谋略不如孔明,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孔明想到的是“借箭”;孔明精通天象,知人善任。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正因为孔明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这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有手)刚才我们把课文内容梳理了一遍,对故事中的人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用简洁、精炼的词语来概括孔明、周瑜、鲁肃、曹操这几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提示:人物性格特征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孔明:神机妙算、有胆有识、宽厚待人、知人善任、善于把握全局;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嫉能,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加害孔明: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曹操:谨慎多疑,不睹虚实,不敢轻易出击。)三、总结全文,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