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自治区级示范院校建设方案第一部分:建设基础五、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是自治区科技厅1997年批准成立的“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的承办单位,是国家中宣部、科技部和科协等部门命名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建设的“内蒙古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教学示范基地”和“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2010年被国家财政部和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近几年来,学院以承办“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等基地为平台,通过积极承担多项科技项目并将其成果进行推广,有效的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对农业科技的大力宣传,对农民农业技术的培训,培养了大批基层人才,受到了周边地区农牧业企业和农牧民的普遍好评,为促进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1.通过科技项目进行科技推广2008年以来,学院科技园区承担自治区老促会的“一村一品”2个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为村民免费发放鸡苗10000只,扶持195户共788名农民参与生态鸡养殖,生态鸡的成活率达到87﹪,项目共收益56.55万元,平均每个农户增收2900元,建成种禽孵化基地1500平米。2009年5月份,学院邀请有关专家和自治区老促会领导进行了“内蒙古自治区革命老区农牧民技能培训研讨会”,为老促会提出详细全面的培训计划实施细则。2009年以来,学院申请到包头市科技计划项目的园区建设、休闲农业研究、肉羊、设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等方面的5个项,通过项目建设,在包头地区的12个乡镇、20个农业企业或合作社推广其中的技术成果21项,培训科技人员和基层农牧民11890人次,有力的促进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2012年以来,学院承担了自治区科技厅应用技术研究项目2项.项目在设施农业产学研机制、设施园艺新技术等6个方面开展多项研究,积极面向周边地区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15项。2012年5月,以学院运动马驯养基地为平台承担了科技部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中国·内蒙古运动马驯养技术集成与人才培养》,通过项目建设,已为地区培养专业人才21名,研究出实用技术5项,引进纯血马25匹,蒙古马3匹,渤海马3匹.2。通过技术培训进行社会服务工作2008年以来,学院与包头市科技局合作,承办了“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包头科技服务中心揭牌及首届包头市农牧业科技成果展”,展出科技展板104块,提供实物样品50件,培训农牧民2400人次.为包头市培训畜牧业方面的“科技特派员”32名,培训设施农业方面的科技特派员71名。2009年以来,学院与土右旗政府合作,签订蔬菜生产服务协议,负责5个乡镇蔬菜种苗提供和科技服务工作,为5个乡镇培养蔬菜种植能手35名,培训农民4520人次,培训农民每人平均增收4500元。2009年,为武川县二份子乡的农业科技园区提供蔬菜生产技术服务,共培训农民340人次.2010年至今,学院多次组织科技人员对土右旗各乡镇、固阳县金城合作社、达旗真兴公司、和林正缘公司等地农民、企业职工进行农牧业知识培训,共培训人员1540人次。此外,与内蒙古新闻综合频道合作,制作关于组织培养、生态鸡养殖、番茄侧枝扦插、有机防治等方面的农业科普节目共计45分钟,受到广大农牧民的欢迎。2011年5月,内蒙古日报第三版以“农科园内休闲游”为题报道了学院科技园区通过建设实训教学基地把休闲农业建设融入与园区建设中的事迹.3.通过对外开展园区规划、基地建设可研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2009年以来,学院组织专家承担并完成为了土右旗科技局、土右旗苏波盖乡、内蒙古诚信农牧业公司、土右旗明石合作社、土右旗蒙农合作社、达旗真兴农业公司和林县内蒙古正缘农牧业公司、乌拉特前旗安林农牧业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涉及到设施蔬菜、肉羊养殖、奶牛养殖、新农村建设、肉鸡养殖、饲草料种植、节水灌溉、农牧业循环等多方面的农牧业规划6份、可研报告26份,这些规划和可研报告促进了5。4万亩农牧业生产基地向标准化、产业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各基地通过这些材料取得了不同程度地项目资金支持,极大地发挥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4。利用科普基地平台积极开展科普活动2009年11月,学院经评估重新被国家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