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第9讲铁及其化合物一、新课程标准解读:【内容要求】2.1元素与物质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2.4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6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的价值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2.7学生必做实验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发挥核心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重视开展高水平的实验探究活动。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样的真实问题情境。2、学习活动建议(1)实验及探究活动: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究;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溶液中亚铁离子、铁离子的检验。3、情境素材建议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补铁剂;实验室中硫酸亚铁的保存与使用;印刷电路板的制作;打印机、复印机使用的墨粉中铁的氧化物(利用磁性性质);菠菜中铁元素的检验。二、高考真题分析:1.【2020新课标Ⅱ】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B.胆矾可作为湿法冶铜的原料C.“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发生了置换反应【答案】A【解析】A.胆矾为硫酸铜晶体,化学式为CuSO45H2O,A说法错误;B.湿法冶铜是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制取铜,B说法正确;C.加热浓缩硫酸铜溶液可析出胆矾,故“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C说法正确;D.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D说法正确。综上所述,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故选A。2.【2020江苏】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室温下,Na在空气中反应生成Na2O2B.室温下,Al与4.0molL﹒-1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C.室温下,Cu与浓HNO3反应放出NO气体D.室温下,Fe与浓H2SO4反应生成FeSO4【答案】B【解析】A.室温下,钠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错误;B.室温下,铝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正确;C.室温下,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错误;D.室温下,铁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B。3.(2019天津)下列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不合理的是A.将废铁屑加入溶液中,可用于除去工业废气中的B.铝中添加适量锂,制得低密度、高强度的铝合金,可用于航空工业C.盐碱地(含较多等)不利于作物生长,可施加熟石灰进行改良D.无水呈蓝色,吸水会变为粉红色,可用于判断变色硅胶是否吸水【答案】C【解析】A、铁和亚铁能将氯气还原为氯离子,从而除去工业废气中的氯气,不选;B、根据铝合金的性质,铝合金具有密度低、强度高,故可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工业,不选;C、Na2CO3+Ca(OH)2=CaCO3↓+2NaOH,产物仍然呈碱性,不能改变土壤的碱性,反而使土壤更板结,选;D、利用无水氯化钴和氯化钴晶体的颜色不同,故可根据颜色判断硅胶中是否能吸水,不选。故选C。4.(2014·全国高考真题)下列反应中,反应后固体物质增重的是A.氢气通过灼热的CuO粉末B.二氧化碳通过Na2O2粉末C.铝与Fe2O3发生铝热反应D.将锌粒投入Cu(NO3)2溶液【答案】B【解析】A、氢气通过灼热的CuO粉末发生的反应为,固体由CuO变为Cu,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A错误;B、二氧化碳通过Na2O2粉末发生的反应为2Na2O2+2CO2=2Na2CO3+O2,固体由Na2O2变为Na2CO3,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B正确;C、铝与Fe2O3发生铝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Al+Fe2O3Al2O3+2Fe,反应前后各物质均为固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变,C错误;D、将锌粒投入Cu(NO3)2溶液发生的反应为Zn+Cu(NO3)2=Zn(NO3)2+Cu,固体由Zn变为Cu,反应后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