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之《如梦令》《菩萨蛮》学习目的:1、理解诗词名句,积累文学常识。2、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3、感悟诗词的优美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知识链接: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皆有成就,成就最高的是词,被誉为“婉约正宗”。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为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作者登台望远,“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模块一:自主学习(独立进行)模块二:交流研讨学习内容摘记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骤雨()鹧鸪()()菩萨蛮()2.解释下列词的意义。雨骤风疏()残酒()绿肥红瘦()行人()可怜()愁余()1、请同学运用想像和联想,用自已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要示: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2、有人认为《如梦令》是一首“惜花词”,传送出词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的性格。你如何看本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3、《菩萨蛮》上片说“可怜无数山”,下片却说“青山遮不住”,是否矛盾?为什么?“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1模块三:巩固内化模块四:当堂训练一、默写。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作者借用流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满地落花,让看花人看到了暮春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3.终于等到了放假的日子,车站里挤满了回乡的游子,一如杜甫笔下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却道“海棠依旧”。郁孤台下清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品读诗词,完成下列问题。研讨内容摘记内容一: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讲学稿,看看同学们的答案与你的有何不同,请在上面进行批注。内容二:按照组长的分工,每位同学选择一个内容向全组同学进行交流。如有不同意见,请直接提出或者质疑。内容三:《菩萨蛮》本词最后一句如何把“愁“与“鹧鸪”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鹧鸪有何喻意?学习任务摘记任务一:背诵《如梦令》《菩萨蛮》任务二:选择题。1、对《如梦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B.“海棠依旧”是此人对“卷帘人”的回答。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2、《如梦令》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叶茂花残B.红花绿叶相映衬C.红花绿叶很艳丽D.绿叶红花茂盛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2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如梦令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李清照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常记溪亭日暮,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1、三首诗词都透出一股“喜”来。《春夜喜雨》紧扣题目上的一个“喜”字,写景中处处流露________的心情;《如梦令》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新奇________;《西江月》抒发了丰收在望的________心情。3、都写夏令。《如梦令》只写了夏______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断,抒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