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讨论 中国证券业经过 16 年的进展历程后,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证券公司已达131 家,资产规模超过 5000 亿元,净资本为 724 亿元。1997- 2000 年,证券业对 GDP的总贡献度分别为%、%、%和%;在 GDP 年增长额中,证券业所占比重 1999 和 2000 年分别达到了%和%.但是,无论与国外投资银行相比,还是与国内商业银行相比,我国证券公司规模实力都还存在较大差距。除此之外,目前证券公司在收入结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进展仍然不很完善,也不平衡。 从国外证券业的主要投资力量来说,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国外证券业的主要投资力量。1999 年,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国内非金融机构共持有上市公司 70%的股权,而公共部门只持有%的股权。事实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开始,全球民营化的浪潮影响了各国和地区市场的股权结构,在许多国家公共部门的股权比例均已大幅降低。除了意大利、芬兰及挪威以外,其它发达国家 1999 年公共部门所占股权比例均低于 10%。在欧洲,即使像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有着根深蒂固的公共部门文化的国家,公共部门持有的平均股权比例,也由 1997 年的%降至 1999 年的 5%。在美国的十大投资银行中,几乎没有公共部门持股,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股权比例分别为%和%。 结合国外证券业的进展现状,讨论国内证券业的进展趋势,我们认为提高民营资本在证券业的市场份额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国内证券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国内证券业的市场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过低;由于证券公司发挥资本营运效率的努力受制于外部的因素方面较多,使我国部分证券公司的净资产规模效益不明显;证券业务差别化方面表现为业务品种单一,业务结构雷同,竞争手段缺乏特色与创新;证券业的市场壁垒过高导致行业垄断;在垄断条件下的非市场化定价这种垄断超额利润的取得,必定以投资人和上市公司的损害为代价,从而也损害了社会总福利。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证券业市场集中度过低,且对券商绩效的影响不明显。低集中度与高利润率并存是我国证券业的一大特点,这主要是我国对证券业严重的管制和保护造成的。过高的行业壁垒造成了证券业持续的垄断利润和“优不胜,劣不汰”的无效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放松对证券业过于严厉的行业管制,引入新的竞争者来促进证券业的优胜劣汰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向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