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标要求: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单元\章节内容分析:《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一。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⑵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2、过程与方法⑴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⑵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⑵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学用具: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水槽、塑料瓶、红磷、水、火柴,蜡烛、木条、注射器、石灰水。总课时数:4课时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分辨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内容分析:该节内容在此不仅是为了下一课也是为全书各章节中物质两种变化形式、物质两类性质做提纲契领的知识铺垫起重要作用,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变化等入门性知识。同时,本章内容浅显易懂又贴近生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他们的心中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信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分辨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会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媒体教具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等。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例子吗?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2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将现象记录在P7的表格中。[演示]实验1-1,1-2,1-3,1-4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实验完毕后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来描述:1.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2.反应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3.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引导】对比分析实验现象[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讲解】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讲解】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