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一中2012届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反映了:A.统治阶级的利益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2.《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3.“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B.墨子的“兼爱”思想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D.庄子的“齐物”观点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方案的主张是: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6.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D.孔子仁者爱人思想8.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②荀子主张礼法并施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④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9.“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10.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A.西汉B.东汉C.南北朝D.隋朝11.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心即理也B.反对人的各种欲望C.理是万物本原D.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12.理学大师程颐曾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致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其意主要1说明:A.宗法制有利于理学传播B.宗法制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C.宗法制有利于笼络人心D.宗法制有利于加强血缘关系13.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14.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下列对两者的评价正确的是:A.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要求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C.都具有民主色彩D.都有利于封建统治15.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不断探索救国之路,他们在从西方思想中寻找武器的同时,又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找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下列不属于可资利用的思想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天下为主,君为客”C.以“众治”取代“独治”D.“存天理,灭人欲”16.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