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6课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教学目标1、识记明朝建立的基本情况。2、理解明朝巩固统治的措施。3、认识到明朝的科举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教学重点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教程一、激趣导入让学生看教材刊印的朱元璋的画像,教师口述:教材上的朱元璋满脸麻子,下巴突出,面露凶相,丑陋不堪。历史上的朱元璋的长相是否完全同画像上的一模一样呢?后世留有两种不同的画像传本,至今史学界仍是众说纷纭,看法不一。有的说朱元璋相貌奇丑,就如教材上的画像;有的说朱元璋相貌堂堂,仪表端庄,威严又不失和善。朱元璋的相貌很可能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像书上画的那样丑,也不像第二种人说的那样美。但这个人的一生确实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身贫寒,甚至曾经出家当过和尚,他做梦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坐上龙椅,贵为天子,成为历史上的明太祖。那么他是如何建立明朝,又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皇权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面请同学们翻到历史书第16课。二、新授(一)学生自学,思考下列问题1.朱元璋在哪一年建立明朝?都城在哪里?2.为加强皇权,明朝皇帝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3.什么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二)检查自学情况,归纳知识要点。1.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应天。2.为加强皇权明朝的皇帝先后采取的措施有: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厂卫特务机构③实行八股取士。3.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沿用前代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科举考试的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这种制度叫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三)合作探究1.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樊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答案:同意。因为①明朝的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很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究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②八股取士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但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比坑儒更加恶劣。2.畅想天地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比较一下明朝和唐朝的科举考试,指出它们有何不同之处?答案:①明朝的科举考试限于四书五经;唐朝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诗赋政论等内容全面。②观点:明朝八股取士限于程朱理学观点,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唐朝可发挥个人见解。③文体形式:明朝答卷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僵化呆板;唐朝不限文体。④影响:明朝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以消极影响为主;唐朝科举考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调动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官吏的素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3.各抒己见明朝前期采取的加强皇权的措施中,你认为那一条最特别?请谈谈你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一、小结明朝的建立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废丞相设三司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厂卫制度八股取士四、作业设计中考链接1.1368年,朱元璋在哪里称帝,建立明朝。()A大都B北京C应天D东京2.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与相权的关系,都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朝代是()A秦朝和唐朝B西汉和唐朝C秦朝和明朝D西汉和明朝3.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根本目的是()A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B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C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D完善君主专制的政体4.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A八股取士B试题类型繁多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5.七年级学生王娜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的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A焚书坑儒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C八股取士D大兴文字狱6.材料分析题: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