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选择题解析第1课(友情提示:请将答案写在每题前面!!!)1、“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2、西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其特点是:A.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B.功臣、姻亲和宗族的待遇相同C.同姓亲族和异姓亲族的结合D.大宗、小宗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3、“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第2课4.“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同意5.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A.主张郡县制B.反对郡县制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6.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第3课7、汉初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不同是:A、中央机构B、地方制度C、皇帝权力D、根本目的8、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尚书--门下--中书C、门下--中书--尚书D、中书--门下--尚书9、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1)这一制度开始于魏晋南北朝(2)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3)它标志这中央集权制的衰弱(4)这一制度对隋朝以后各朝影响深远A(1)(2)(3)(4)B(2)(4)C(2)(3)(4)D(1)(2)(3)10、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A.召开政事堂会议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以六部分割相权D.设怄密院,与宰相抗衡11、下列地方行政制度,具有很强割据性的是:①西汉的王国②唐朝的地方军镇③北宋的“路”④元朝的行省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12、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并发展了: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承C、分封制D、科举制13、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9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1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14.“(唐朝科举制)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子弟,工商殊类(应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科举考试①有资格限制②以门第出身为标准③反映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观念④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第4课15.下列关于明朝内阁制度评述正确的是:A.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C.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一级行政决策机构D.对皇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16.之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是因为: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得以解决B.中央各部与地方机构无任何权力C.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D.皇帝可以直接管理地方上的事务17.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以贯之的理念是:A.政治制度的完善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B.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第5课18、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