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天天超市”里的小故事作者:魏迎迎来源:中国科学院第三幼儿园上传时间:2015-03-29买东西、卖东西是孩子们很喜欢的游戏。最近常听班上幼儿说××超市怎样怎样,有很多好吃好玩的,我发现孩子们对超市都很感兴趣。于是我们班在角色区开展了“超市”的系列活动。针对大班幼儿来说,开展“超市”这样的角色游戏,孩子们已不再满足于角色的扮演和货品的买卖,而开始关注有关“超市”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超市开张货源哪里来、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怎么摆放更合理、商品怎么定价,等等。围绕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和孩子们一起商量、讨论、策划、动手探索、尝试解决……随着游戏的推进,孩子们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充分的体验和探究,感受着解决问题的乐趣。制作商品首先要解决货源问题。除了幼儿收集的玩具和老师帮忙收集的物品,孩子们通过讨论,觉得商品还不够丰富,于是,我们决定自制商品。各个活动区的小朋友都通过动手制作,为小超市提供不同的货物。如,美工区幼儿为超市画画、制作发卡、绘制面具,益智区为超市装饰相框、提供穿好的项链和手链,科学区用天平为超市称量袋装粮食,图书区制作图书等。幼儿积极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也享受着制作货物的过程。当然,幼儿提供的货物验收合格后,会得到相应的“工资”,这也是进入超市购物的资金来源。整理货架有了充足的货品,我们开始想怎样把这些货品整齐地摆放到货架上。老师提出问题后,幼儿立即回答道:“一样的摆在一排。”教师继续追问:“你们的意思是一排只摆一种货品吗?”幼儿答道:“一排可以摆很多种。我去超市就看到各种饮料摆在一排,各种水果摆在一排。”看到幼儿有了一定的分类经验,教师继续问:“看看我们的货品有什么?怎么摆?”一位幼儿首先发现食物,大声说:“有吃的东西,把吃的放在一起。”于是我们一起把吃的东西挑了出来。“还有学习的东西,它们应该放在一起。”一名幼儿又说道。经过大家的讨论商量,最后,我们将超市的货品分为四类:学习用品、玩具、礼物、食物。给商品定价整理好货架,接下来就面临商品如何定价格。可是在定价时,孩子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粮食怎么卖?其他的东西可以按件卖,粮食按什么来计量呢?遇到问题后,我们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大家决定先去超市看看。通过实践调查,幼儿了解到粮食要先装包、再称重卖。那我们班里什么东西可以称粮食呢?幼儿找到了瓶子、托盘、天平、平衡月亮船等玩具。通过观察、对比和讨论,最后决定使用天平,按重量将粮食装好。接下来就要讨论每种货品怎么标价,标价多少。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先将同类货品分为价格高和价格低两类,再根据一种货物的价格推出同类其他货物的价格。如我们在给粮食定价的时候,幼儿说:“大米是经常吃的粮食,应该便宜,就卖1元。”“小米不经常吃,卖2元。”“我们吃的红豆饭和绿豆饭里,红豆和绿豆比大米少很多,所以应该更贵,就定3元。”就这样,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逻辑”,将粮食标上不同价格。给粮食称重在学习使用天平称粮食的活动中,孩子们遇到很多问题,教师给予了孩子们充分的探究空间,大胆放手让孩子们讨论、表达,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学习故事”。有一天,珩珩和喆喆装好几袋粮食后开始验货。珩珩把已称好的一袋粮食放在天平一边,立即把自己的一袋粮食放在另一边,并说:“天平平衡的话,就证明我们两个的一样重,这样咱俩就都合格了。”结果,两个孩子发现两袋粮食分别称时,天平平衡;可两袋粮食互称时,天平却不平衡。就这样,天平一会儿平衡,一会儿不平衡。两个孩子很迷惑,于是向老师求助。老师观察几次后,提醒他们要注意粮食放在天平盒里的位置。试过几次后,两个孩子发现粮食袋放在盒子中间,天平平衡;放在盒子边缘,天平不平衡。通过这一小小案例,孩子们对天平的探究有了进一步的发现:原来,天平平衡不仅和所放东西的重量有关,同样也和东西放在天平秤盘中的位置有关。经过孩子们反复尝试和体验,孩子们一致认为,应将物品放在天平秤盘的中心位置称出来的重量才更准确。给超市起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