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安徽省合肥市第63中学汪婷15855145700教材分析本节课首先让学生从宏观现象感知推理得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理论,再通过实验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力。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预习课本,可以大致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困难在于,分子间的排列结构、分子的运动规律及相互作用的力,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3)、会利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过程与方法(1)、观察视频动画中的演示实验,启发学生归纳得出正确结论。(2)、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交流和合作。(2)、引导学生应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世界既神奇,又有规律可循,利用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难点: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实验(胶头滴管、烧杯、纯水、红墨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推理法教学过程1、魔术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表演硬币漂浮实验,设疑:硬币为什么能漂在水面上?2、走进新课,实验探究师:成千上万的水分子在水的内部是如何排列的?是像墙壁上的砖一样紧密相连,还是像操场上做操的同学一样彼此有间隙?(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得出结论。再借助动画模拟分子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还有新的发现吗?生:分子在运动。师:其实很多生活现象都能说明分子在运动。分子运动有什么规律吗?视频演示:NO2分子和空气的混合实验。师:整个实验中NO2分子受外力作用吗?运动有固定的路线吗?最终瓶中的颜色还原了吗?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生:气体分子的运动时自发的、无规则的、永不停息的。师:液体分子运动也满足这样的规律吗?你们想自己探究吗?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利用照相机抓拍两组实验图片。师:展示图片,有什么不同?你们认为哪组实验设计最合理?学生讨论,得出结论。3、深化问题,继续探究质疑:既然分子有间隙,又在不停地运动,为什么物体没有四分五裂呢?猜想:分子间有可能存在作用力。视频演示:铅分子间的引力图示分解过程:分子引力同一物体分子间有引力吗?既然有引力,为什么还有间隙?既然有引力,有间隙,为什么物体很难被压缩?视频演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4、回顾课程,应用新知学生自行揭秘硬币漂浮。5、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给环保部门写一段禁止吸烟的宣传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分子的运动及相互作用的力。由于知识抽象,对于初二学生而言,无法感知分子变化。整节课,实验引入激发兴趣,拓展想象的空间。动画模拟,变抽象为直观。图示分析,清晰明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