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8课第2节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课时本学期第___课时日期本单元第_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感知目标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维护人格尊严权的法律意识。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尊严权的能力。知识学生掌握依法尊重、保护自己人格尊严权的知识,知道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尊严权。重点难点重点: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难点: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学习流程一、复习检查上一节内容:1、为什么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2、怎样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二、时政新闻:三、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伴我们一生的权利。导入新课——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四、学习过程:(一)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什么是人格尊严?它包括哪些权利?2、青少年怎样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3、理解什么是隐私?什么是隐私权?(注意:“不危害社会”)4、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现象(或表现)有哪些?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5、青少年怎样保护自己的隐私权?(二)师生订正答案,教师总结纠正问题答案,学生速记(三)结合课件分析理解学习目标知识内容:抽查配合学生默写小组轮流播报时政新闻学生找出问题答案,组内交流回答,教师补充。学生速记、再脱稿回答。531015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第一版块:【我们的人格尊严不容侵犯】1、有关法律:关于人格尊严的法律规定: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关于姓名权的相关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99条: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关于肖像权的相关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100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关于名誉权的相关法律法规:民法通则第101条: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关于荣誉权的相关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102条:公民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2、你说我说:犯罪嫌疑人也有人格尊严吗?教师引导:根据现行法律的“无罪推定原则”,一个人在被法院判定有罪之前,任何人都不得视其为有罪。虽然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但仍然享有公民的一些基本民事权利,包括隐私权、名誉权等。退而言之,即使某人最终被判有罪,他依然是一个公民,媒体没有权利对他们使用随意性的污辱语言,没有权利对他们不违背法律的个人生活秘密随意曝光。读读、理解小组讨论后回答小组讨论后回答3、我来维权:小智因皮肤黝黑,有同学给他起了个“黑炭头”的外号,并且在同学中散播。其他同学一见到小智都叫他“黑炭头”,小智的心里很不好受。1.该同学的这一做法侵犯了小智的什么权利?2.如果你是小智,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教师引导:1、侵犯了小智的名誉权。2、(1)可以直接告诉那些同学,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对此很反感。如果他们还是这样做,你可以不理会他们,每次他们这样叫时都别回答,久而久之,那些同学也会觉得没劲,也就不会再叫了。(2)小智也可以告诉老师或家长,让他们来教育、制止他们。(3)如果因为同学起的外号,造成严重后果的,小智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味地忍气吞声或者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都是不可取的。第二版块:【法律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1、有关法律:关于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宪法第4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统计法第15条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材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未成年人享有隐私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其荣誉和名誉不受非法攻击。2、大家评:阅读剧本《拆信风波》,然后分析并回答问题。时间:星期天早晨读读、理解小组讨论后回答小组讨论后回答210地点:女儿的房间人物:妈妈、女儿(某校八年级的学生)(妈妈气呼呼地将几封信摔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