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好词佳句;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3.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2.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脑髓()桑葚()斑蝥()攒在一起()秕谷()拗()盔甲()锡箔()()人声鼎沸()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确凿:攒:人迹罕至:人声鼎沸:3、填空。⑴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体裁),选自______。作者鲁迅,原名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集有。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2、检查字词预习,积累生字词。(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这篇课文的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既表明了一种空间的转换,又是一种时间上的推移。作者回忆描述了自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也因此分为两部分。这节课先解读“百草园”部分。1、指定学生朗读“百草园”部分。2、你能否给这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①《我的乐园——百草园》;②《童年的乐园》;③《童年趣事》;④《绿色童年》;⑤《梦回童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3、作为散文,一般都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这一部分的“文眼”是什么?第一段最后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第一部分的“文眼”。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怀恋。4、学生思考:课文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明确:景物描写、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鸟。5、你认为课文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为什么是最精彩的?学生齐读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百草园”的美景。(1)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采用了一个特殊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请同学用这个句式造句。(2)文中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的?不必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也不必说:鸣蝉黄蜂叫天子单是:泥墙根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有乌木莲覆盆子颜色:碧绿、紫红、黄声音:长吟、低唱、弹琴、啪形状:高大、肥胖、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香味:又酸又甜(3)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4)写景都有一定的顺序,看课文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