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浙江省慈溪市2014年高三化学 物质的量说课稿VIP免费

浙江省慈溪市2014年高三化学 物质的量说课稿_第1页
1/2
浙江省慈溪市2014年高三化学 物质的量说课稿_第2页
2/2
物质的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物质的量》选自苏教版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量,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属于“工具性”概念,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学习,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所以本节课是本章、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来计量宏观物质,也了解了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对本节知识的教学设计必须采用新思路,宜用推导的方法,由已知的物理量及化学计算方法一步步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概念,增强这些概念的内部联系,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落实“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究中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回顾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3)初步了解物质可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直接构成,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2、过程与方法(1)通过体验“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概念的引入过程与目的,学习类比推理、归纳推理,辩证逻辑思维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2)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2)在交流与互动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4、教学重点、难点重难点:掌握单位物质的量的定义及物质的量n与物质微粒N之间的转化。四、教学过程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4步,下面我着重来讲解。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以糖水的甜度与溶解的水分子个数和蔗糖分子的个数比相关,在已知室温下个数比为5:1时糖水最甜为背景,要求学生思考讨论泡一杯糖水需要加入多少克的糖(即如何将微观分子个数与宏观物质质量相联系起来导入本课)。2、师生互动,开拓新知在学生讨论思考无果后,教师适时给出提示:“由于珍珠较为稀少,所以我们可以用其颗粒数目来描述珍珠的多少,那么是否同样可以用颗数来描述所吃米粒的多少呢?为什么?”由于数量太大,我们是用质量来衡量米粒的多少,同理,为了描述单位质量都较多的微粒数,如同质量一般,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微粒的个数,这个物理量即为本节课内容----“物质的量”。接下去要求学生自学书本对于单位物质的量的定义与单位摩尔,并在类比长度与米的基础上,对物质的量与摩尔加以突破。最后通过一双、一打名词的意义与作用,来再次明确定义NA(阿伏伽德罗常数)的作用和它的数值。3、初步应用,检验自我根据1mol12C含有的所含的微粒数NA≈6.02×1023mol-1,来练习1molH2SO4中含有的硫酸分子数_________,O原子数________,氢原子数_______,1molC中含有的原子数________,1molNaOH中含有的Na+数________,OH-数________。归纳得出nmo的某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为n×NA,约为1n×6.02×1023mol-1,并通过练习初步了解物质可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直接构成,为随后讲解电解质做出铺垫。4、总结新知,解决问题根据nmol的某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为n×NA,得出微粒数N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式:N=n×NA;运用关系式完成课本“问题解决”,最后让学生总结分析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疑问本节课所学是否已能解决“糖水问题”,为下节课学习摩尔质量埋下伏笔。五、板书设计物质的量(一)1、引入目的连接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的桥梁2、定义与单位1mol微粒集合体个数=12g12C中含有的C原子个数=NA(阿伏伽德罗常数≈6.02×1023单位mol(摩尔)3、总结应用N=n×NA2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浙江省慈溪市2014年高三化学 物质的量说课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