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2011-201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人教新课标版命题人:全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完卷时间为120分钟.A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其它类型题.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18分)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一天,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liǎn)了。B、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yùnniàng)。C、溪水因枯涸(hé)见石而清洌(liè)了。D、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tiāo)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bìng)发出旺盛的活力。2、下面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3分)A、当它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B、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C、理想使不幸者决处逢生。D、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炫。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B.我们看赵本山的小品,便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C.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D.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的赏月。二、阅读《论语》七则,完成4—6小题(9分,每小题3分)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项为之强5、下解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B、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C、可以为师矣仁以为己任D、心之所向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6、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用心爱心专心1B、第三则讲的是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C、《论语》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则都是寥寥数语,多处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乎”、“矣”、“也”等语气词频繁使用,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从“由,诲女知之乎!”当中,让人感受到孔子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从“其恕乎”中,可以看到孔子故意反问弟子,让弟子迷惑难解来加深印象。D、第六则,用“岁寒”比喻恶劣的社会环境,用“松柏”比喻坚守节操的君子。人们常常用这一句话来形容一个人能经受得住环境的考验。与此句有相似意境的俗语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炼”等。第Ⅱ卷(共82分)三、诗文名句的翻译与积累(10分)7、翻译上面文中的句子(4分每句2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①潮平两岸阔,。②,似曾相识燕归来。③我寄愁心与明月,。(2)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任选一首默写(4分),。,。,。,。四、现代文阅读(12分)阅读下列语段,完成9-12题。①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