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毒性疾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第一页,共六十页。分子流行病学•1972年Kilbourne博士在美国传染病学会第10次年会上作了题为“流感的分子流行病学〞的报告。•1977年法国Higginson认为“分子流行病学〞是应用复杂精细的技术进行生物材料的流行病学研究。•1982年Perera与Weinstein在分子流行病学根底上,提出了“癌症分子流行病学〞(molecularcancerepidemiology)第二页,共六十页。一产生的背景(一)疾病预防控制中的需求传染性疾病耐药性质粒;病原体变异;新发现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多病因、多阶段、多基因、长潜隐期。人群易感性生物个体间的遗传和环境不同,易感性差异很大;传统流行病学无法有效测量。实验医学实验医学的病因假设和防治措施的人群检验。第三页,共六十页。一产生的背景(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开展理论的突破如:DNA双螺旋结构,遗传中心法那么,遗传密码子,RNA逆转录,断裂基因,操纵子模型,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结酶,染色体外遗传物质等。技术的创新凝胶电泳技术,核酸体外扩增,DNA测序,蛋白质测序,分子杂交,基因克隆,色谱技术,计算机应用。第四页,共六十页。定义•分子流行病学(molecularepidemiology)是应用先进的技术测量生物标志的分布情况,结合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从分子或基因水平说明疾病的病因及其相关的致病过程,并研究疾病的防治和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生物标志〔biologicalmarker,biomarker,简称M〕指能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可识别物质。分子事件〔molecularevent〕或分子生物标志〔molecularbiomarker〕主要指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大分子特征。如DNA、RNA、蛋白质等。第五页,共六十页。现代流行病学遇到的难题〔1〕传染病方面:病原生物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如流感病毒、艾滋病毒;抗生素广泛应用,耐药性病原体不断出现;新发现的传染病,SAS等传统表型研究从分子或基因水平说明〔2〕研究个体的发病差异根本说明个体差异必须从分子水平研究〔3〕证实疾病的病因第六页,共六十页。(三)分子流行病学的开展研究内容更加丰富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健康状态。研究手段越来越多主要是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流行病学、预防医学、根底医学、生物学、遗传学、环境科学和人类学等。第七页,共六十页。•研究的水平不同:•传统流行病学:宏观水平或表型•分子流行病学:微观水平或基因水平•所解决的问题不同:•传统流行病学:可说明暴露与发病之间的联系,但不能揭示疾病发生的机制〔黑匣子〕。•分子流行病学:既可说明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又可揭示疾病发生的机制。即可以说明疾病的自然史。二、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第八页,共六十页。暴露----------------------暴露(E)与剂量(ED)↓结局----------健康态(HC)←···机体···→临床态(CD)(健康疾病连续带)传统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暴露生物标志-------------------外暴露标志(EEM)与剂量(EED)内暴露标志(IEM)与剂量(IED)生物作用标志(BAM)与剂量(BAD)↓↓↓↓↓↓健康疾病连续带:健康态←→亚健康态←→潜在疾病态←→临界疾病态←→亚临床态←→临床态效应生物标志:HCMEBEMASFMPMSCCMCDM↑↑↑↑↑↑易感生物标志-----------------------------易感标志与水平(SM&SL)第九页,共六十页。第十页,共六十页。三、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研究对象不同:•分子生物学:个体•分子流行病学:群体•研究内容和方向有所不同:•分子生物学:根底研究〔方法学研究〕•分子流行病学:应用研究〔指导疾病治〕第十一页,共六十页。分子流行病学的特点•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区别•1.研究水平不同宏观水平微观水平•2.所解决问题不同揭示“黑匣子〞之谜•与分子生物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个体群体•2.研究内容和方向有所不同•侧重根底,侧重应用第十二页,共六十页。分子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传染病病因及流行规律的探讨非传染病病因及病因致病机制研究疾病易感性的测定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疾病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价生物标志〔测量指标〕的研究暴露测量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效应测量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易感性测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