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续写终于来了。这是一个对英语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举措,必将为未来英语教育的发展起到领航的作用。但浙江的这道读后续写题目显然还有很大的问题。既然是读后续写,前半部分的理解决定着后半部分的续写,但这个决定有多大程度,取决于每一个学生对前半部分的理解,读者(即考生)和作者协商达成的意义是什么。可这道题目的续写要求非常怪异,一是必须两段,二是开头已经写好,三是必须使用标有下划线的关键词。这就是说,从用词、到谋篇,到内容都给你框死了的,你必须在命题人给定的范围内思考、写作,活动,超出这个范围是要被“枪毙的”!这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开而不放,从思路到形式,没有一个是真正开放的。一个读者,面对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解读和表达,前面的150字已经从内容的长度上进行了限制,为啥还要从段落的组织上来一个捆绑呢?写成三段,五段,对考生的思路、谋篇放开,有什么影响呢?每段的开头语为考生写好,说穿了,就是你的思路必须跟着命题人来,必须在命题人给出的范围中活动,不能越雷池一步,哪怕你的思路再新颖,那么你的创作力再强,都必须乖乖地给我压下去,跟着我来,要你写什么就写什么?问题是,如果考生的思路跟不上命题人的思路,是不是这道题目就没法完成,即便是完成,也得不到认可,那么,这个读后续写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难道是为了让考生的创造性再受一次打击吗?更为诡异的是,你的续写中还必须使用原文中命题人标出的所谓关键词中的5个。那你干脆给5个词,让他自己去用这5个词来编写自己的故事不得了?这不是故意为难考生吗?怎么能保证考生的理解和解读就一定是用这些词当中的5个才能表达他基于对前半部分的理解而续写出的后半部分呢?必须用这5个词的原理是什么?“买椟还珠”的故事续写,必须是在某个人给出的5个词语范围内进行,这是什么花招?所以,整个题目是一个失败的命题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