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八环节教学法做好物理概念的教学——摩擦力第一课时教学案例物理概念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是揭示物理现象,反映物理本质属性的一种方式,,也是建立物理规律和公式,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物理概念的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影响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所以对物理概念教学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高中物理概念大部分都比较枯燥乏味,而且比较抽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为了让学生多做题,对物理概念往往一代而过,采用简单化的“记住”的方法进行教和学,也造成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模糊不清,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了障碍。所以若能掌握好物理概念,那么物理其他知识的学习将会易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针对我校大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实际,更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他们掌握好物理概念。我选择张校长提出的“八环节教学法”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下面就以《摩擦力》第一课时为例来说明,怎样运用“八环节教学法”做好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内容主要为摩擦力的概念、静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静摩擦力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等。《摩擦力》是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虽然初中学过,但只是浅显的认识,而且有一定模糊认识。1八环节教学法主要是1、自学,2、讲解,3、消化,4、再讲,5、练习,6、纠错,7、再练,8、总结。为了做好物理概念的教学,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运用八环节中的前五个环节进行教学。(一)摩擦力的教学一、学生自学静摩擦力部分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为教师讲解做准备。二、教师讲解引入新课:情景1:班里正副班长正好是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让他们进行一场关于“力”的比赛。正班长(女同学)夹桂圆,副班长(男同学)夹玻璃球情景2:教师:使用一种“魔力”用一本书把另一本书提起(把书页交替叠放,然后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并让学生握住两本书的边缘向外拉,看有什么体会?知识回顾一、什么是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静摩擦力看这几幅图让学生思考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解释相对静止的意思:两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引入静摩擦力概念1、定义:两相互接触并挤压的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给学生一个任务:从身边的物体尝试并体验一下静摩擦力。学生尝试体验静摩擦力得出条件:①接触面粗糙用刚才的班长夹玻璃球得出。②接触并挤压(弹力的产生条件)用手握粉笔来得出此条件,手和粉笔之间的压力逐渐减小粉笔掉下。③有相对运动趋势。解释趋势:事物向某一方向发展的动向。所以产生摩擦力首先位置是相对静止然后是又发生相对运动2的动向。研究一个力除了知道概念和产生条件以外,还要研究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那?学生回答在接触面上。静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呢?看毛刷实验:手握毛刷用力向左拉并让毛刷与桌面保持相对静止,①我向左拉毛刷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刷毛弯了。②刷毛为什么弯了?学生: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③向那侧弯?学生:向右弯。教师:说明受到向右的摩擦力。④假设桌面是光滑的,在向左的拉力作用下会毛刷向那儿去?学生:会向左去。⑤因此毛刷相对桌面有向那儿的运动趋势?学生:有向左的运动趋势。教师:刚才看到的现象中毛刷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右,毛刷相对桌面的运动趋势方向向左,它们的方向相反。从这个实验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2、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方向搞清楚了,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静摩擦力的大小。板书大小。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实验探究: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器材:木块,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测出的是拉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