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教学案例黔西县第四中学代明桃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而变化。3.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4.对常见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2.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3.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介绍杆秤等测量质量的工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1.质量的概念。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教学用具】托盘天平和砝码多套,橡皮泥、冰、烧杯等学习用具。教材分析: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有的一些感性认识,学生理解难度不大,而学习天平的正确使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除了规范学生使用,应主动挖掘使用中的一些问题,找到解决方法,例如天平调节方法的道理,加砝码顺序的原因,游码的作用等等,都是教学素材,也让学生真正懂得各种工具的使用都有其道理,再通过亲自测量,再次熟练和加深对称量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情景导入1.播放生活中用秤称物的情景,问:视频中用的测量工具是用来称物体的什么?学生回答:质量、重量2.看图片,超市货架上的物品上标的数值是什么含义?学生回答:表示物品的质量活动2【讲授】二.自主启智1.请把大玻璃杯,小玻璃杯,小铁钉,铁锤,课本,椅子进行分类,说出分类的理由。烧杯←玻璃试管小铁钉←铁铁锤牙签←木木梳总结:物体由物质组成的结论: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1吨(t)=103千克(kg),1克(g)=10-3千克(kg),1毫克(mg)=10-6千克(kg)活动3【练习】单位换算练习(1)5t=kg(2)50kg=g(3)10g=mg(4)50mg=g活动4【活动】学生思考活动一:了解天平结构,思考每个部件的作用天平有(指针)、(分度盘)、(平衡螺母)、(游码)、(标尺)、(底座)、(托盘)、(砝码)、(镊子)等组成。问题思考:1、如何放天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2、实验前要观察天平的哪些内容?(量程、分度值、)3、测量前和测量中如何调节天平平衡?怎样判断天平平衡?(指针指向哪一边就往它的相反方向调,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位置时天平就在水平位置平衡了)4、测量时,物体和砝码各放到哪个盘中?添加砝码时按什么顺序?(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添加砝码时要由大到小的顺序)5、游码读数时怎样读?物体的质量怎么计算?(游码读数时以它左边对准的刻度来读,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游码的示数)6、为了保持天平的精确度,我们应做到哪些要求?(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和拨游码,要用镊子夹取;潮湿和有腐蚀性的物品不能直接放入托盘里称量)活动5【活动】4.质量的测量——托盘天平(1)认识生活中测量工具(常见的、不常见的)(2)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5、了解天平结构,并学习天平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以问题问为轴线阅读,讨论操作,初步认识天平的使用方法。(横梁、标尺、游码、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底座、两个托盘,另外每架天平都配有一套标准的砝码。)6.教师测苹果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测量中的一些问题,学生找出教师有意设计的错误,并分析错因。重点强调(1)天平螺母调节平衡方法,判断平衡的方法。(2)砝码添加顺序(3)物和砝码放反7.实际测量:哪个小组估计值最接近测量值?活动6【活动】探究8.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1.用天平称量一块橡皮泥的质量。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再称一称,它的质量没改变。2.一块冰放在杯子中,用天平测量其质量,待冰化成水后在测量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