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色家书》有感八篇下面是文秘网的小编为各位收集的读《红色家书》有感八篇,请您参阅。如您需要符合您实际要求的,那么您可以点击网页两侧的qq:4000121855和在线客服,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服务哦。(篇一)“希望你,宁儿啊。快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儿子啊...”这几天,单位组织全体干部排练“七一”文艺汇演《红色家书》主题节目——《革命之路》,扮演赵一曼的同事声情并茂表演了赵一曼行刑前满怀深情的诵读着写给儿子的遗言,充满浩然正气和慈母大爱,可谓是字字千钧,句句血泪,让我鼻子一酸,眼泪忍不住流淌下来。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感悟红色家书了,随着XX省掀起了学习《红色家书》热潮,一系列《红色家书》主题活动相继开展,学习了殷夫、赵一曼、方志敏、夏明翰等革命烈士的家书,读着这些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家书,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来到阴暗恐怖的牢狱之中,站在革命烈士的身旁,看着他们写下这一行行充满红色信仰的文字,真切的感受到家书作者们对父母、子女、爱人、亲人的醇厚亲情,面对各种复杂环境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不惧血雨腥风、慨然捐躯赴国难的毅然决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殷夫的《别了,哥哥》,殷夫家境优越,长他十五岁的大哥对他极为疼爱,但殷夫不要大哥给他安排的前途,“不要荣誉,不要功建”,甚至为了革命事业,毅然与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哥哥决裂,这种强烈的信念感和慷慨赴死的勇气,让我深为震撼,唏嘘不已。英雄虽逝、浩气长存,为了建设光明、美好、幸福、富强的新中国,无数革命志士选择远离父母妻儿,明知牺牲而无怨无悔地走向战场,让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不仅应该爱惜千千万万名烈士用生命换来的今天的和平与稳定的生活,更应该学习这些烈士不屈不挠、爱国为国的至上情怀。要更加珍惜岗位、珍惜时光,在工作中勇挑重担,把从《红色家书》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划为行动,为实现新时代新使命贡献力量。第1页共11页(篇二)1931年3月的一天,李志强终于接到了丈夫的来信,他们已经失去通信很久了。当她满怀喜悦地把信拆开,却发现寄来的竟是两张白纸,一个字也没有。李志强顿时悲痛欲绝,不禁失声痛哭。原来,丈夫刚参加革命时曾和她约定:出战前他会把一封没有写字的信交给战友,如果自己牺牲了,就由战友把无字信寄回家乡。这封家书的主人名叫陈毅安,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过北伐战争、秋收起义。由于长年在外从事革命斗争,书信一直是他与妻子的爱情纽带。这是陈毅安写给妻子的第五十五封信,也是最后一封。在收到无字信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志强都不愿相信自己的爱人已经牺牲了。她多方打听消息,1937年,她怀着一丝希望,给延安的八路军总指挥部写信,询问丈夫的情况。不久收到彭德怀同志的亲笔回信,证实陈毅安已于7年前牺牲。这封无字家书是一句来不及说出口的告别。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惨痛的告别一次次上演。“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这是革命烈士夏明翰与母亲的告别。“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是陈觉与妻子的告别。抗战中,四川XX县区一个叫王建堂的青年即将奔赴前线杀敌,出发前,他收到了父亲寄来的一个包裹。拆开包裹后,众人大吃一惊——这是由一块白布制成的大旗,与中国人祝愿亲人顺利出征、平安归来的内容相反,这面旗子正中居然写了个大大的“死”字。白旗上还有几行小字,“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父亲竟然送给儿子一面“死字旗”。谁能想象,那位白发老父是在怎样的悲痛与决绝中书写了这个“死”字,我们仿佛能看到他那只饱经沧桑的手在握住毛笔时的颤抖。“伤时拭血,第2页共11页死后裹身”,这是何等的惨痛,何等的气度,又是何等的悲壮。谁不爱自己的至亲。谁不恋自己的家庭。然而,如果将一己之得失放到民族兴亡的大背景中去考量,生与死、乐与忧、奋起与沉默、斗争与妥协,无数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