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春立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喻意春季的开始,时间在2月3-5日之间,该时太阳位于黄经315°。从这一天到立夏这段期间,都被称之为春天。此外,立春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代表新的一年开始,因此立春又称立春节、打春等,流行鞭春牛的风俗。立春这天吃春饼和春卷,称为咬春。2013年的立春时间为2月4日0时13分25秒。释义立春时太阳的位置1、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旧俗的春节。立春是24节气之首,所以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阴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1913年(民国二年)7月,袁世凯拟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一直相沿至今。故属相应当从立春开始计算,而不是以正月初一为界。立春-日期计算立春节气一般是从2月4日或5日开始,到2月19或20日结束。有时在农历的腊月,有时在农历的正月。计算公式:[Y*D+C]-L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C值=3.87,22世纪C值=4.15。举例说明:2058年立春日期的计算步骤[58×0.2422+3.87]-[(58-1)/4]=17-14=3,则2月3日立春。【春节巧逢立春日】:(1645年-2800年)1685、1704、1715、1734、1753、1772、1810、1829、1886、1905、1924、1943、1992、2038、2087、2106、2144、2201、2220、2258、2296、2315、2326、2410、2440、2459、2478、2535、2554、2592、2611、2630、2649、2668、2687、2706、2763、2782、2801【除夕巧逢立春日】:(1645年-2800年)1647、1666、1723、1742、1780、1799、1818、1837、1848、1867、1932、1962、1981、2000、2019、2057、2076、2133、2152、2171、2239、2285、2323、2334、2353、2372、2391、2429、2448、2467、2505、2524、2543、2562、2573、2657、2725、2744立春-节气由来立春明代王象晋《群芳谱》“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下来。物候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农事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养生1、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2、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