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一个苹果》记述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空洞中,尽管干渴的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体贴的战友情。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课前准备观看电影《上甘岭》,查找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请你简单介绍。2、生介绍3、这个苹果来自哪儿?(战场上)4、激情谈话:一个苹果对于我们来说再普通不过了,可在志愿军抗美援朝时的朝鲜战场上,在七天七夜没有一口水喝仍坚持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们眼中,它就显得弥足珍贵了。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一个苹果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一个苹果,学生读。这个苹还有一段令人难忘的背景。1950年10月,为了保家卫国,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英明决策:抗美援朝。在这场血与火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课件出示上甘岭战役的图片)1952年冬,我志愿军在朝鲜金城以北的上甘岭阵地上,粉碎了敌人对这个阵地的大规模进攻,取得了歼敌两万五千人的巨大胜利。(课件出示资料):在这次战役中,敌人为了攻占我军扼守在上甘岭前沿的两个阵地,在43天的战斗中,出动了大批兵力,向这个总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山头上,倾泻了290万发炮弹和5千多枚炸弹。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所没有过的最密集的炮火,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岩石被炸成一米多厚的粉末。但是,疯狂的敌人最后还是遭到了可耻的失败。在这次战斗中,我志愿军指战员在给予敌人严重杀伤之后,转入坑道作战,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不仅守住了坑道阵地,并且经常向敌人发起反击,大量地杀伤敌人。战斗中涌现出许多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5、出示课题,齐读。6、师: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老师要考考你们了。7、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血迹斑斑、烟熏火燎、呻吟、卸货、固执、眼眶、迸出8、交流: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1二、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一)学习1——12自然段,第一次传递苹果的经过。1、这个苹果在战士们手中传递了几次?每次是什么结果?这是为什么?<板书:让>2、师小结:3.7平方公里的狭小面积,一日之内落弹30余万发;一万余人,要对抗七万多敌人;前沿阵地上,经常是一两个缺员很多的连对抗一两个齐装满员的团,而且几乎没有炮火支援,弹药也常常补充不上,一桶水、一箱弹药、一个苹果,常常是牺牲好几个战士都不一定送得上去„„3、就在这个时刻,五连派来的火线运输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苹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请同学们画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4、同学们,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战士,在连续作战,身体极度疲乏,急需水来补充体力的情况下,看到这个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香味的苹果,你会怎么做?(几口把它吞下。)而战士们是怎样做的?难道他们不渴吗?难道他们不需要这个苹果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防炮洞,走近可敬可爱的战士们。迅速看看课文,在第一次传递苹果的过程中,对几位战士进行了具体描写?你认为谁最需要这个苹果?5、我们首先把目光投向这位火线运输员。找一找描写他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等的句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需要水,需要苹果?在画线的地方可以批注上自己的体会,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此处的教学重在引领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重点让学生自己谈理解,谈不到的地方教师引导、点拨,师生交流。(课件出示):火线运输员图片预设交流以下语句:火线运输员——“借着洞口的亮光,我看到他满身尘土,„„血迹斑斑。”“连长,„„吃了润润喉咙吧!”“他非常固执,说什么也不吃。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谈体会。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