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训练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解决这个矛盾,最好办法之一就是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例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可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为了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我叫学生准备好3厘米长的小棒3根,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先请学生用8厘米的小棒去摆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摆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说:这根小棒太长了,那两根小棒太短了。我及时点拨:“如果把它换掉,你们能摆吗?”学生们互相讨论,结果摆成了各种三角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操作活动,在操作中探究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二、动手操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摆弄摆弄。而加强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复习中同学们遇到这样一个习题:“把一张长18.84厘米,宽为9.42厘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体,求圆柱体的体积”。同学们解答后我巡视了一遍,很不理想,便立即让他们拿出一张纸来卷一卷。同学们意外地发现,有两种解法,便又在后面补了一种解法。虽然结果不一样,但也是正确的。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大脑灵活多了,思维也有所拓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增强了。三、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求异创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事实证明,有效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源泉,只有当学生动手操作时,才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才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要画出120°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提出问题:“没有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120的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角;用两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画,得到120°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老师表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此时,老师再出示问题:“还有新的画法,看谁能最先发现?”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地又展开了操作探索,结果又发现并学会了另一种方法:用三角尺的一边(或直尺)和另一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的角(即用一个平角减去60°)。如此这般不断地出现创新方法,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是很难有这样的结果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不仅对图形间的联系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