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情调查报告一、调查概况我于2014年12月对我班学生进行了一次学习基本情况的调查。通过调查和访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初步掌握农村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态度、习惯和方法等方面的一些特质,为改进农村教育的现状,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一些客观依据。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一)目标我所调查的学校是位于离县城较远的一所镇属初级中学,旨在摸清学生学习情况的共性和差异,分析其成因,为找出其解决办法提供依据。(二)方法我班共有39人,发问卷39份,收回39份。三、调查结果1、学习目的问卷仅把期望的学历作为学习目的的调查内容,调查显示:学生期望达到大学及其以上学历的达89%,只满足高中学历的只有11%。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希望自己有高学历。2、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总体上看还是非常的相似,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太强,对期望的高学历并未付诸到实际行动中。表现在对学习的几个环节上还是表现为消极应付。比如课前预习环节,能主动预习的占10%;在预习过程中能主动记录并思考的也只有1%。课堂上能全神贯注的分别为9.8%。课堂上碰到问题时,能积极主动并提问的仅占1%。关于作业,能做到准时并独立完成的A生达30%,经相互间的讨论和通过看别人作业来完成的达50%,其余的均是空着等教师上课讲解或问同学。3、学习的方法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学习还表现学习方法的欠缺。对自觉利用课外书进行学习的学生占6%。能够善于整理疏通知识的学生只有3%。四、成因分析首先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与学习目的不能很好地一致起来,学习的动力不够强,主动性欠缺。这可能是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自身的认识、分析、判断能力不成熟、不稳定造成的。事实上,相当多的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他们对学习的潜在意义——提高自身素质认识不足,存在着目前利益和外界刺激的矛盾相冲突而不能分辩的情况,从而使他们厌学。其次,随着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对上大学充满信心。而反过来,由于大量的大学生不包分配,促使他们觉得前途渺茫,从而学习上漫无目的,他们自身对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淡化。再次,学校的教育过分地强调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使学习更具有功利性,忽略了对学生的兴趣、习惯和方法上的指导,而更多地以分数确定学生的类别,使大多数学生的学校生活局限于学习知识,提高分数,而不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深层次上下功夫,使教育缺乏引力,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从而一步步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另一条路上迈进。五、反思农村教育的寄宿生和非寄宿生应以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和划分,也就是说应以学生离校的远近和家庭的客观条件来确定住宿与否,不能以某一阶段的学习成绩的高低来确定。这样会人为地使一部分人觉得学习已无望,从而进入厌学的怪圈,同时亦会使另一部分人感觉高人一等,学习上高枕无忧,悠闲自在,缺乏动力。农村教育也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明确初中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下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手养成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有积极向上的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切实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使广大学生易学、愿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