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3、初步学习描写事物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仿说。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初步学习描写事物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仿说。一、导入1、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吃粽子的节日——端午节。让学生说说对端午节的了解。人们会做什么事?(课件出示端午节和粽子的相关图片)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师: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预设:番薯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2、板书课题:端午粽。3、随机指导学习第一个生字“端”duan立字旁,两手做“端东西”的动作,帮助记忆。学习“粽”zòng,和大米有关,米字旁。(强调读音)生字书写:分析师范“午”的写法。与“牛”作比较。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1、请听课文朗读,注意长句子是怎么朗读的。我们从上一篇课文《彩虹》开始学习了怎么读长句子,今天啊,老师带来一个口诀帮助你们读好长句子。看。长句子训练(谁来挑战一下?)2、自由朗读课文,请从文中找出外婆包的粽子是怎么的。(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三、再读课文1、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粽子的样子。2、师:文章又是怎么描写的呢?请一位小小播音员读出来(指名学生读)3、出示文段,师:同学们想一想,里面有哪些是描写颜色的词语?(青青的,白白的和红红的)师:这些颜色非常鲜亮,让人看到了口水都流出来了。师:像这样两个同样的字组词的叫叠词,它使词语更活泼可爱了。(读词语)除了青青的箬竹叶,你还能说吗?(长长的、细细的)4、(师:这些词语放进文中,你们还会读吗,小组来比赛吧)小组赛读5、试着看图背诵,引出描绘食物的顺序。师:你发现了吗?小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描写粽子的。从外面到里面预设生:课文中描写端午粽是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描写的。师:如果我们要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该怎么说呢?预设生:粽子的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枣的外面裹着白白的糯米,最外面是青青的箬竹叶。师:你们看,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事物。这样事物会更加生动形象。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西瓜的图片。(你会按顺序仿照着来说一说吗?)生1:我是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来描绘的。西瓜的外面是带有波纹图案的绿绿的皮,里面是红红的瓜肉,还有一颗颗黑色的籽镶嵌在中间。生2:我是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来说的。西瓜的里面是甜美多汁的肉,肉中夹杂着一颗颗黑色的籽;西瓜外面是一件绿衣裳。7、粽子的香味、味道(1)师:粽子的颜色那么鲜亮,煮熟的粽子又有什么味道呢?(指名生读)(一股清香)出示文段,齐读。(2)闻到了吗?现在让你尝一尝,剥开了的粽子是什么味道?(又黏又香)出示文段,齐读。(3)师:你们发现这里有几个动词了吗?分别是“掀,剥,咬”,写出了煮粽子,剥粽子和吃粽子的动作。(配合动作男女生赛读)过渡:从课文的第二段,我们感受到小作者实在太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了。把外婆的粽子的外形、气味、味道写得让我们垂涎三尺。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读得美美的,请后面听课的老师吃吧。看,外婆的粽子不仅十分好吃,而且——(生:花样也多)师:都有什么花样?(生: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师: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懂得了什么?四、总结五、板书色(粽子图)从外到里从里到外香一股清香味又黏又甜反思这几课基本落实了教学目标:1、训练长句子朗读。2、重点分析第2自然段,发现描写事物的顺序,并仿说。不足:1、让学生自读课文之前,先提出老师的要求再开始读,学生会更清晰要求。2、叠词的训练,让学生多自己说说已经掌握的。3、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