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教学设计石劲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主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爱鸟之情。(三)情感态度宇价值观:感悟作者爱鸟、爱自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从不同方面写鸟的特点,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二)难点:把握文章线索,学习多角度描写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作者简介: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49年定居台湾。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三)检查预习,正音字词。抟(tuán)羽翮(hé)蜷伏(quán)栅栏(zhà)饮啄(zhuó)呱呱(gū)曳着(yè)长喙(huì)丰腴(yú)迷惘(wàng)(四)默读课文,理清思路1.本文有三条线索,找出来;并按此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明确:笼中鸟、自然鸟、文化鸟)2.有感情的逐段阅读,找出或概括作者的情感。讨论探究:(1)贯穿全文的(即文眼)是哪句话?关键词是什么?(2)“爱”鸟的什么?(3)“不忍”什么?为什么“悲哀”?怎么会“失落”?从中体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作者想表达的应该是怎样爱鸟?3.阅读预习提示:“想想作者在表达爱鸟情感的同时,是否另有深意?”阅读第2、7段,思考下面几句话,提炼出作者的深意。“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和“狮子和老虎永远是独来独往的”(胡适)“最高贵的莫过于内心的选择的意志的自由,最普通的是免于束缚的生活的自由,放浪形骸之外而高呼,礼教岂为我而设哉!那也是在乞求自由。”(梁实秋)运用反衬手法,用笼中鸟、寒鸦、鸱枭反衬生活在自由天地中那些鸟的可爱,同时突出的表达了作者不满于囚禁似的笼中养鸟的做法,通过对失去自由被困鸟的描写,更能突出自由的可贵。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鸟的美丽?整理出相应的词语。“鸟啭”:清脆,嘹亮,圆润,不单调,和谐,凄绝鸟形:俊俏,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临风顾盼,色彩斑斓、轻灵。5.品析描写“鸟啭”、鸟形的具体语句,说说表达效果A.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把鸟叫声比作交响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鸟叫声的美妙动听。表达了作者对鸟儿声音的喜爱、赞美之情B.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形容词的运用,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C.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6.作者为什么在第5自然段写到文化概念的杜鹃与真实的杜鹃的差别?在第6自然段写带给人悲苦的冬天的鸟?这两段文字有什么深意?“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作者爱鸟是“单纯”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典故、传说)甚至道德概念的影响。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如第4段写到:就是抓小鸟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作者并不因老鹰抓小鸡就憎恶老鹰,他只是把老鹰当作自然本真的鸟看待,这只自然本真的鸟在空中盘旋的时候,显示出一种潇洒的雄姿,这种生命的力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