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2、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猜想、验证、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和培养严谨的学习科学的态度。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难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四、教学前准备演示用教具:图片、六棱形圆珠笔学生用材料:喷雾器、玻璃瓶、镜子、水盆五、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1、在图片里,我们都看到了什么?2、都看到了彩虹。关于彩虹,你们知道哪些和最想了解什么?(二)产生疑问彩虹为什么在雨后天晴能出现?为什么彩虹有七种颜色?彩虹为什么是弯弯的半圆形?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彩虹为什么过一会就不见了?(三)提出研究问题先来猜一猜彩虹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四)探究过程活动1:再现彩虹很多同学应该都见过彩虹,对彩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天空中有一道美丽的彩虹悬挂在天边,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跳跃。然而,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彩虹的颜色是怎样排列的呢?这个活动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做彩虹,了解彩虹是怎样得到的。这是一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彩虹的活动,了解彩虹。1.引申的问题:彩虹形成的条件?太阳光看起来好像没有颜色,我们通常叫太阳光为白光,但它实际上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我们看到的彩虹,实际上是白光透过了无数个雨、雾的水滴(或水珠),经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白光是由彩虹中各种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混合成的。当白光穿过雨滴时,发生折射,改变了传播方向。各种颜色的光改变的方向大小不同,于是白光就分散成各种颜色的光。2.观察要全面的了解彩虹,我们可以自己再现一条彩虹,找出它更多的特点。3.讨论再现彩虹要有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人造彩虹”的三个必要条件:1)背对太阳;2)顺着太阳光的方向看;3)向空中喷充足的水雾。4.活动:做再现彩虹实验。5.交流:学生介绍实验结果。小组交流后记录在书中的空白处。活动2:阳光是彩色的吗?把装满清水的杯子放在阳光下,阳光透过杯子后,就可以看到透过杯子射出来的光是彩色的,颜色排列的顺序也跟彩虹一样,也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如果我们用东西挡住阳光,刚才有颜色的光就不见了。我们把白色的太阳光(科学上称为复色光)通过透明的媒质以后变成有颜色的光(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上面做的活动其实就是一个光的色散实验,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求杯子的杯口直径要比杯底的直径大。1.引申的问题白色的光怎样分散为七种颜色的光?有什么实验可以制造的彩虹有七种颜色,那你认为这颜色藏在哪呢?2.观察阳光穿过这杯水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根据学生实验方式不同提出各种问题)3.讨论:实验包括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4.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5.汇报:学生汇报发现。(七)拓展:除了实验的方法,还有哪些方法来研究彩虹呢?六、板书设计:11彩虹彩虹桥上为爸爸洒水浇田地彩虹彩虹桥上拿镜子照妈妈梳头关心父母、家人彩虹桥上荡秋千让哥哥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