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外国诗二首(第二首)未选择的路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郭方建【教学目标】1.了解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创作情况。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通过反复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4.领悟诗中的人生哲理,慎重对待人生的选择。【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法、探讨发、启发法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呢?(积极乐观)。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外国诗《未选择的路》(多媒体出示课题),看看摆在我们面前的路,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14页第19课。【新课讲授】(一)作者简介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作品有《白桦树》《修墙》,诗集《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二)朗读诗篇。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2.自由诵读,组内齐读。3.指名朗读。方法引领: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三)合作探究1、分析诗歌内容:(1)诗中几次提到了“两条路”?重点在哪几次?明确:三次,重点在前两次。(2)诗中前两次提到的“两条路”分别是怎样的路?作者选择的是哪一条路?明确:第一次:“两条路”从黄色的树林分出,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我”的选择)。第二次:“两条路”很少足迹未经污染,一条:延绵无尽头;一条:人迹更少(“我”的选择)。2.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3.全诗共四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并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学生结合到“同步测评”52页上的相关练习,分四人小组讨论后作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5.学了这首诗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示例: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6.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后作答)明确: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词句、语段中起作用。(四)小结。(五)【布置作业】1.背诵《未选择的路》。2.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板书设计:两条路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从黄色的树林分出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我”的选择)未选择的路(人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