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阿长,鲁迅儿时的保姆。她不识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实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写她呢?她是个怎样的人呢?作者把她和《山海经》连在了一起,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诸如“黄帝战蚩尤”“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山海经照片作者简介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13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那年家里发生了一场重大变故,经济状况转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偿了冷眼和被人侮辱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898年离开家乡考进南京水师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本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8年回国。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写作生涯。后相继发表小说集《呐喊》《彷徨》等,还发表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鲁迅的散文集(原名叫做《旧事重提》),共有回忆性散文10篇。作品其中以记人为主的有三篇,《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阿长与<山海经>》则记作者儿时的保姆。学习目标2、能理清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自学指导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字词,请及时举手帮助更正。字词过关掳()去震悚()惶()急疮()疤()诘()问惧惮()粗拙()疏()懒骇()一、注音lǔsǒnghuángchuāngbājiédànzhuōshūhài字词过关二、解释骇惊吓,震惊掳把人抢走悚害怕诘问盘问,反问疏懒懒散而不惯拘束惧惮害怕粗拙粗糙,低劣烦琐繁杂琐碎(多形容说话和写文章)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划分层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铅笔在课本上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5分钟后,比谁划分合理,概括简洁。自学指导本文可分为三部分:一、(1—18)介绍阿长的来历以及她的一些琐事。二、(19—29)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三、(30—31)抒发了“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结构层次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明确:1、阿长这个称呼的由来2、“切切察察”的毛病3、摆成“大”字的睡相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元旦的古怪仪式)5、讲“长毛”的故事6、谋害“我”的隐鼠7、给我买来《山海经》•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呢?•这件事更能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也能表现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长妈妈地位低下。——长妈妈是一个粗人。——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长妈妈无知而又淳朴。——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如果不是,前后有何变化?“不大佩服她”——“特别敬意”——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发生新的敬意”线索: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透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作者先写他“憎恶”、“讨厌”阿长,但在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