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地震中的父与子 (5)VIP免费

地震中的父与子 (5)_第1页
1/3
地震中的父与子 (5)_第2页
2/3
地震中的父与子 (5)_第3页
3/3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认识本文生字词语。2、从课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从而主动去爱自己的父母。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过程,感受父爱的伟大。2、体会这对父子的了不起。三、教学难点从课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巩固重点生字词语1、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课件出示地震后的废墟的图片。3、学生根据图片写出几个本文出现的词语。4、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检查写的词语。[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巩固本文的重点生字词语,不仅形式新颖,而且能够考察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还能够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树立信心。](二)学习课文,入情朗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1、出示一幅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想到课文中的一个句子。2、教师由这幅图引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课文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读课文。3、引导学生体会“不论……总……”这个句子与故事结局的联系。4、指导朗读课文“父亲声音颤抖地说……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阿曼达的先人后己:(1)指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颤抖。(2)指导学生朗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理解阿曼达的先人后己的精神。(3)引导学生理解阿曼达先人后己的力量源泉,体会“不论……总……”这个句子的作用。5、指导朗读“是儿子的声音!……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文段中标点符号的特点。(2)学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通过感叹号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3)学生汇报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进行朗读的指导。A引导学生读好“是儿子的声音”,着重强调“儿子”;B引导学生读好“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强调用心读好父亲的心情;C引导学生读好“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主要从语速方面进行指导。(4)引导学生从第16自然段体会阿曼达的镇定沉着、临危不惧。6、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前两句,体会父亲的了不起:(1)出示父子相拥的画面,引导学生由这个美好的画面想到父亲挖掘废墟的画面,引出第12自然段前两句。(2)研读第12自然段前两句,体会父亲的了不起:首先,指名学生朗读这一文段,引导学生读出父亲挖掘时间的漫长,挖掘过程的艰辛。接着,指导学生慢一点,轻一点地朗读这两句话,体会父亲的了不起。然后,创设情境:假如父亲挖掘了38小时,救出来的却不是一个活生生的阿曼达,你还会认为父亲了不起吗?还会认为父亲伟大吗?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最后,配乐朗读改成诗体的这一文段,加深体会。7、教师总结,再次展现课文的几个精彩片断。[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抓住课文的两部分重要内容:父子对话和父亲挖掘废墟的过程的描写,既指导学生朗读,又让学生体会这一对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三)拓展升华1、回顾孟郊的《游子吟》,体会两种不同的爱,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到的这样的父爱和母爱。3、投影出示教师下水文,教师深情朗诵。3、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父亲节的惊喜。[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采取读一篇带一篇的方式,将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文本的外延,同时升华情感,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小事,提炼写作素材,学会感恩。]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 (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