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应该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如何教会小学生观察的方法小学生观察力辅导措施小学生的观察力不是自然而然提高的,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通过一定的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辅导,逐渐地加以提高。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使小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观察的兴趣只有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才能使儿童的注意力转向应该注意的方面,使其知觉指向应该知觉的东西。培养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要循序渐进。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师要提出比较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便于其进行观察。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教师要逐步放手,引导小学生自己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其观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在使小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的同时,应尽量注意培养其观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的观察更积极主动。二、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有无有关知识的准备,对于观察极为重要。知识经验能使人的知觉具有理解性。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即使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也不知如何着手去观察,尤其是对陌生的事物,它既不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也不会引起稳定的注意和积极的思维。因此,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观察,在观察前都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三、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在观察中难以分清主次,常会受次要东西的影响,而忽视主要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善于用言语引导学生分清主次。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要引导他们开动脑筋来分析事物的主次。同时,要教给小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掌握适当的观察顺序。对于一个观察对象,观察时应先了解整体轮廓,有个大致印象,再仔细观察各个部分,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回到整体,对整体有更为精确细致的认识,也就是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对有些对象也可以遵循“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也可选择“近—远”“远—近”“上—下”“下—上”或“表—里”的顺序等。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全面、精确、完整地观察事物。2.教会小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要使感性经验丰富、全面,就要动员各种感官全面获取信息。例如,教师在教一年级小学生学拼音时,既要让他们听教师的发音,又要让他们看教师的口形,还要让他们用手画出字母的形状,听觉、视觉、运动觉共同参与学习过程。3.在观察时要多思考良好的观察品质是善于发现细小的但却是很有价值的事实,能透过个别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实际上许多科学发现都同观察时的积极思考有关。如鲁班通过丝茅草割破手指,对丝茅草进行观察并经过一定的思考发明了锯;瓦特看到水蒸气将壶盖冲开的现象进行思考,发明了蒸汽机;等等。因此,教师要鼓励、引导小学生在观察时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问题。四、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在观察过程结束后,应做好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对所有的观察结果处理和运用的要求应在观察前就提出,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激发观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巩固观察的结果。一般对直观教具演示的观察结果,应为弄懂教材服务;对于专门组织的观察活动,要求学生作观察记录和报告,或写作文、绘画等;对于较长时间的观察活动,应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等,用这些措施来巩固观察的成果。同时,还可以检查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否完成,从而提高观察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另外,要鼓励小学生提出在观察中发现的新问题,为进一步的观察探索活动做好准备。小学生观察力辅导案例一:学会观察辅导题目学会观察主题分析良好的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的观察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和观察训练。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事物的新、异、奇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一方面可以锻炼观察力,另一方面还可以积累知识经验。教师教会小学生写观察日记,并要求他们养成习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