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有感一、一个问题。国民党反动派应该如何拍摄解放战争。有人说,《建国大业》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没有任何政治立场”。我是坚决反对这种观点的。即使是商业片也有政治立场,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是典型的商业片,但是无一不体现“美国至上”的“普世价值”。像《亚历山大》中的希腊和波斯显然是影射今天的美国和伊朗,《星球大战》更是把中国、苏联都设成了外国入侵者,《勇敢的心》死前华莱士大呼“自由”,《佐罗传奇》竟喊出了“为加利福尼亚(原属墨西哥)加入美国而欢呼吧”,这难道是“没有任何政治立场”的“纯粹的商业片”吗。事实上,“没有任何政治立场”的“纯粹的商业片”是根本不存在的。《建国大业》拍摄的解放战争的内容,解放战争这个主题是和现实政治密切相关的,其政治立场只会更加鲜明,虽然是故事片,实际上更是宣传片,绝不可能是“没有任何政治立场”的“纯粹的商业片”。那么,《建国大业》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呢。我认为,《建国大业》的政治立场就是站在国民党反动派角度,是反共反人民的一部反共宣传片。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太夸张了吧,《建国大业》是60年国庆的献礼片,纵有错误,也不能说是一部反共宣传片吧。说实话,我也不敢相信这个结论,因此题目用了个问号。下面听听我的分析,如果大家不同意我的观点,也欢迎批评。判断拍摄的解放战争的文艺作品的政治立场是不是反共宣传片,必须首先弄明白一个问题:国民党反动派逃到台湾之后,应该如何拍摄解放战争。怎样拍对国民党反动派最有利。如果要是丝毫不承认国民党反动派的错误,甚至硬说解放战争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胜利和共产党的失败,那样不仅达不到反共宣传的效果,徒然惹人发笑。如果希望达到最佳的反共宣传的效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就国民党反动派方面,必须承认一些错误,主要是腐败问题,但是绝对不能承认国民党反动派是和人民根本对立的这一根本问题。同时,必须宣传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是真心第1页共44页反腐败的,反腐败没有成功是因为腐败深入骨髓,积重难返,和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的态度毫无关系。这样,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就可以在台湾这一刚刚“光复”,腐败尚未深入骨髓,积重难返的地方重新开始。特别是对于蒋经国,一定要极力美化。这样台湾人民即使对蒋介石失望了,还对蒋经国抱有希望,可以让蒋家王朝统治延续下去。其次,就共产党方面,必须承认共产党的一些优点,但是绝对不能承认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广大人民踊跃支持的这一根本问题。应该把共产党特别是共产党的领导人描述成为一群善用权谋的奸佞小人,通过挑拨离间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这样,尽管国民党反动派失败了,在台湾人民眼中也是值得同情的悲情英雄。另外,最好把共产党的领导人丑化为一群粗俗无礼的土匪,让台湾人民厌恶共产党,使台湾人民跟随已经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反动派。再次,应该极力夸大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的回避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广大人民踊跃支持的这一根本问题,把国民党反动派失败描述成内部叛变造成的。这样也可以暗示,共产党的统治是不稳固的,主要依靠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支持才能维持,而这些人是摇摆不定的中间派,如果国民党反动派占优势可以再倒回来。从而宣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的“大业”还是有希望的,给逃到台湾的残余力量打气。此外,可以适当的培育“台湾主体意识”,把共产党解放台湾的努力丑化为侵犯台湾人民台湾家园的行径,使台湾人民跟随国民党反动派共同反共。还可以宣传美国的“公平公正”,以为自己的卖国行径辩护,等等。二、两个选项。《建国大业》的主旨是“献礼”还是“反共”。以上我们说了国民党反动派逃到台湾之后,应该如何拍摄解放战争才能达到反共宣传的最佳效果,下面看看《建国大业》是如何拍摄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献礼”和“反共”哪个选项才是《建国大业》要表现的真实主旨。以下韩三平先生第2页共44页等人的话主要引自《诞生记:拿什么来吸引80、90后。》中三联生活周刊对他们的采访。特别声明,笔者就是80后,但是一点没有被韩三平先生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