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过程与方法: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归纳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旧知引新知:1、口算、估算:23×20=140×3=33×19≈42×21≈2、笔算:16×21=43×15=请二生板演。订正时介绍竖式算法。(重点讲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及方法)屏幕显示。(点评: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引入到新知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新知探究的求知欲。)二、探究新知李叔叔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怎样列算式?那你会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道题吗,自己试一试。1、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2、交流算法(找做对的同学,让他板书并介绍)(1)、估算(2)、口算如:145×10=1450145×2=2901450+290=1740145×12=145×10+145×2=1450+290=1740说说你是怎样想的?(3)、笔算145×12师: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说算理,叫3位学生)学生再次一起说,教师板书:145×122902×145的积14510×145的积174012×145的积(4)、质疑:你还有什么疑问想请教一下我们的小老师吗?或者是有什么问题想考考你的小伙伴?(如果提不出,则引导:我们不仅仅要学会表达,会倾听,还要会质疑。因为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可能比解决一个问题来得更有价值。老师就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290表示什么?1450为什么要与十位对齐?1740又是怎么来的呢?(“290”表示2个145,“145”表示10个145,两个积290和1450的和就是145×12的积)反问:10个145是1450,怎么是145呢?(本来是1450,是那个0省略不写了)(5)注意事项:同学们,在竖式的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或者你觉得哪里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请圈出来,并说自己的理由。重点强调:5要写在十位上,这个145表示10个145。(点评:在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抓住口算——估算——笔算三个层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引导学生先通过估算来判断笔算结果的范围,再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重点是抓住口算、估算和笔算三算相互结合,相互验证,经历算法多样化以及笔算时的算法算理引导。)3、理解各种计算方法间的联系师:(把几种方法编上序号)比较这几种计算方法,它们有什么异同呢?①145×122901451740②145×10=1450145×2=2901450+290=1740③145×12=145×10+145×2=1450+290=1740(①②③的计算思路是一样的,都是先求出145乘2的积,145乘10的积,在把两个积加起来。)4、那这个算式12×145的积是多少呢?生:与145×12的积相同。师:你怎么知道的?是不是像这位同学说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学生列竖式计算。反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竖式的。生:我列的竖式和他们一样,也是145乘12。生:我列的竖式是:12乘145。师:比较这两题的竖式引导学生发现用145乘12比较容易。师:通过我们刚才的验证发现把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列竖式,他们的积是不变的。师:今后同学们再遇到两位数乘三位数,我们就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列竖式。(点评:通过尝试练习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异同,并总结算法。初步渗透乘法交换律。)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生: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师板书课题)6、试一试师:大家对笔算的过程都明白了吗?那好,请同学们笔算一道。课件出示:134×21在草稿纸上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笔算师:谁来说说笔算的过程和结果?随学生口述,展示笔算过程(点评:通过尝试练习强化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