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及反思课文简析: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了一个有关玄奘于成名前,在师父的指导下,坚持在高僧济济的法门寺苦心潜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的帮事。说明“一个人的成才是离开社会的。就像一棵树,不能远离森林。“本文结构简单。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玄奘远离森林;第二部分写玄奘在师父的指导下,决心留下法门寺。第三部分,玄奘终成名僧,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2、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3、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难点:1、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2、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3、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具:小黑板教学理念:本文是一个传说,又是一个故事,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说明的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所以,我先让学生讲故事,再由问题引领,带任务学习。从中体会作者借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再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到一个做人的深刻道理。教学程序:一、生活常识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西游记》的主人公是谁?那在这些人中,有一位锲而不舍的取经人是谁?唐僧的生活原形人物就是玄奘。本文讲的就是他在成名前是否留在法门寺的一个故事。想听吗?板书课题:生命的林子。二、整体感知,讲述故事。1、学生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书上作批注,为稍后的讲故事做好准备。2、个别学生生动的讲故事。三、读文、悟意。1、问题引领,出示小黑板:(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2)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3)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4)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5)你最欣赏课文的哪些语句?2、自学。在书上作批注。3、交流收获。(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①法门寺“香客如流”,“法事应酬太繁”,难得“静思养神,潜心修身”。②“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谈经论道却是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他想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心学习,尽快成才。(2)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不是很草率的?你从哪能词可以看出来。我们把这个句子带着感情读读,好吗?(3)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个别学生读第8自然段。)(4)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在第几自然段?(个别学生读第5、6、7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两个问题:①老方丈问玄奘愿做烛火还是太阳的用意在哪儿?②老方丈是怎么劝说的?(5)在这儿老方丈的用的方法是什么?(作比较,打比方)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齐读最后一段。(一个人的成才是离开社会的。就像一棵树,不能远离森林。)人由此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请批在书上。(6)为什么离不开社会?(竞争!)你又想到哪句格言警句?请批书上。(7)练习用打比方说明一种道理的方法说话。三、感情朗读,总结全文。1、有感地朗读全文。(1)说说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认为读好本文的重点是哪些语句?(2)练习有感情读好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3)有感情地读好全文。2、同学们,我们要想向唐僧一样出人头地,就要把自己放在社会中去接受竞争,让自己也像文中的松树一样为了得到一点阳光而奋力向上拔。于是:“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名言吧!出示小黑板:A、天生我材必有用。B、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四、巩固延伸,布置作业。出示小黑板(硕果累累):(1)我想积累这些词句:(2)我明白了一些做人的处理:(3)我想续写《生命的林子》。(4)我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的林子》了。选三个给自己的学习伙伴说说。板书设计:生命的林子山野小寺玄奘法门寺两三棵树松树松林竞争成才我们社会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我虽然感觉还可以,可总觉得有一点小问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原想,不就是讲一个小故事吗?这好说。可我想错了,我喊了一个举手很积极的同学,可是他讲得是那么生硬,且故事情节十分不完整。恰恰就在那时,该上场的教育机智也不知去哪儿了。还有一点小问题:课堂导入语的设计不是那么吸引人。我想,如果我把它改为:“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