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网人》有感到自己的目的。前些天从朋友那拿了一本《网人》的书看着看着,就仿佛自己就在其中。《网人》试图为这种状态提供一个蓝本。社会是不自由的,规则无处不在。我们与现实的关系,是紧张对立的关系。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时都怀着光荣与梦想。然而,生活说,我们只是尘土。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从小县城来到大城市的年轻人。现实就如一把钝的刀子,割开他的肉体与灵魂。疲于奔命的他不堪城市的蹂躏,选择回家,渴望能找回失去的尊严与自由,但终究无颜面对年迈的父母——儿须成名酒须醉,“家”的重量让他的心灵无法承受。他回到路上,在路上,在萧瑟的村庄,在青砖灰瓦的寺院,在被时间遗忘的小城……他不停地敲打键盘,试图借助文字对抗无情的现实。记忆不断重叠。两点之间的距离并非直线最短。重叠,这个动作,让人生的厚度趋于零。时间在他把自己“清零”的过程中摇摇晃晃,时缓时急,或轻或重。他成了“网人”,一个不再有“长宽高”的人。他开始向着整个世界坦白着自己的愚蠢与无知、浅薄与狂妄、眼泪与绝望、欢笑与喜悦,坦白一切。他说,亲爱的读者,我愿意赤身裸体站在你们面前。看后我看到一位网人是怎么评价的:“一人的文字从来都是匪夷所思。若非得用两个字来描述,便是——边缘。在表达得出与表达不出的两个人群之间,还有更大的一群从不表达,只在看,只在想,只在默默承受着的人群。一人的边缘,介乎表达得出这一群与表达不出那一群之间。最原始的欲望和生活里的不公平绞在一起,拧出一人小说中的人物。这些人物,便是一团沸腾的泥浆,它可能涌动在众人思想、灵魂的深处,也可能表露为社会生活里的某处。没有什么比失落更令人沮丧,失落是异端的渊薮。”《网人》除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外,更多的是作者对社会、人性、本能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网人》更像一部阐述人生哲理的作品,多了些理性的探讨。第二篇:读《人啊人》有感《人啊,人》读后感姓名:郭莹学院:旅游管理学号:2010130101第1页共6页42这是一本以文化大革命后解放的中国以及知识分子的心理描述和内心思想为背景的小说。在图书馆那么多书中选到它纯属偶然,不过没想到我却深深被它吸引。小说中带有哲理性的语言确实超乎想象的多,不过不同以往,我竟然是被这枯燥的哲理所吸引。小说的主人公并未通过作者具体指出来,不过我以我的理解将其划分。孙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却偏偏有在此时受到离婚协议书,这对她的打击足以让她失去生活的希望,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独自养育女儿,在平反后留在自己就读的大学当中文系党支书,生活的不幸让她从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变成内向,从不吐露心声的领导。但她的热情与思想却一直在上升。何荆夫,一个智者。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学籍,做了十几年的流浪汉,这是别人眼中的他。而在他自己看来,这十几年的实践让他更对自己以前的坚持与信仰肯定不已。他与孙悦的感情上升到思想,超越世俗却又困难重重。孙悦早已被他的思想所吸引,却又不能接受他,因为她怕世俗的眼光,怕流言的重伤,所以她仍然与青梅竹马的赵振环结婚。但由于赵振环的背叛以及为了跟她划清关系免遭文化大革命的牵连,他们走到了婚姻的尽头,但是她挽救过,却无济于事,所以她也恨他的绝决。终于文革结束后,平反开始,何荆夫来到大学中文系成为一名老师,缘分就是这样奇怪的东西。由于他的经历与独到见解从而获得广泛好评。而赵振环却在自己新的婚姻中发现孙悦的好。他们之间的故事我不愿多说,但他们身上体现的个性我不得不佩服。孙悦原谅赵振环的背叛,她永远忠于自己的思想,与赵振环是同学与朋友。而与何荆夫,她不必掩饰,不必牺牲就可以相处的很和谐,因为他们的思想永远在一起。小说中始终谈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与阶级斗争。以我来看,马克思主义宣扬社会主义、全世界人民解放,它与资本主义不同,但文革时期却将人道主义与资本主义等同,导致社会出现无比的冷漠,甚至自己制造阶级来斗争以表达自己忠于社会主义,更为套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个公式。文化大革命本身的好坏我评判不了,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党领导的错误政策和路线来看,他们满嘴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