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策略研究》阶段小结对学生而言“学数学而不做数学题,等于入宝山而空返”为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对数学作业的有效性的研究是尤其重要的。本学年,数学组确立《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课题,本组成员积极讨论、研究,并在课堂教学及学生作业中大胆摸索、实践,现将这一阶段的情况做一小结:一、布置作业观念的转变目前,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要求我们把握新课程的理念,积极转变传统的观念,在教学中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等。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还依赖于作业的改革,因为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内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传统的作业体系,存在着形式机械重复、方式一刀切、内容枯燥乏味、评价方法单一等种种弊病。所以,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在减负优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的数学作业途径及评价方式,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二、积极摸索影响作业有效性的因素一是作业的性质。对于机械的、重复的练习,或纯粹概念的记忆,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往往是十分被动的过程,所以也常常是无效作业,或者是低效作业。二是学生对作业的可接受量。不同的学生,感觉“课业负担”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应该“因材布置作业”,要在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不同的思维和认知特点、不同的基础与潜力等后,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外学习任务。三是教师作业设计的意图是否明晰,学生对作业意图能否准确体会。如果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没有明确的理由和清晰的意图,为图省时省力,只是发下各种各类同步练习,要求学生课上到哪,练习就做到哪。那么,这种随意、盲目的作业很有可能变成无效作业,白白浪费了多数学生的宝贵时间,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四是合理的作业难度。在布置一些较复杂的学习任务时,如果教师没有对作业意图给予一定的提示、点拨和剖析的话,可能会因难度过大,超过学生的认知负荷,成为学生“负担”,出现无效作业。当然,这些因素在影响数学作业的有效性时,哪种影响最为突出,哪种影响比较轻微,在学生完成数学作业时的实际情形怎样,如何指导教学实践,都需要去摸索,去研究。三、布置有效作业必须遵循的原则1.尊重自主性.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自己布置作业。教师则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梯级的分层型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应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避免一刀切,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让学业负担停留在适当的位置上。同时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鼓励用合作方式完成。这样的作业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广大空间,作业的效率相对就提高了。2.显示实践性.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给学生创造进行实践的机会,不拘泥于教材,既关注课本,又关注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合理、优化的作业,可以启迪智慧,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是为学生自主探索搭设的广阔舞台。三、精心设计是提高数学作业有效性的途径1、多变——规律式习题设计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变式作业设计,选择适当的题型,变换条件和结论,得出新题,由一题变多题,引导学生将问题步步深化,克服思维定势,开阔思路,培养他们发散式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解题的灵活性。2、多解——捷径式习题设计不少习题可有多种解法,教师通常要求学生用多种解法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但一题多解的关键是要使学生从一题多解之中思索比较找出捷径。那种追求形式越解越难的一题多解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故一题多解习题一定要设计得当,确实让学生在多解中解得轻松,解得灵活,感受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