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洛伐他汀盐为主要活性成分的云南红曲的中试及标准化项目的背景•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该类疾病是因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脂的调节是防治心脑疾病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应用药物:他汀类、贝特类、胆汁酸螯合剂和烟酸类。其中他汀类药物因其效果好、耐受性好、安全可靠、副作用低、能长期服用等特点,应用最为广泛。•“云南红曲”的有效成份“红曲他汀(洛伐他汀盐)”,活性高于上市药物“洛伐他汀”。(本公司专利)•我方独立开发的生产菌种与发酵和后处理工艺生产出的“云南红曲”,药理试验表明不但具有调节血脂功能,还有保护心脑血管、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等作用。•红曲法定标准较为滞后,以我方专利为基础的红曲标准化研究,将促进法定标准的完善,也有利于公司产品的竞争。红曲的国内研究应用进展•红曲霉的应用在中国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过去主要作为食品添加剂。•医用记载:《本草纲目》“红曲气温味甘,无毒。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以红曲为主要成分的药物已上市,如北大维信“血脂康胶囊”;成都地奥和云南永安制药的“脂必妥片”。年销售近6亿人民币。以红曲为原料的保健品有多家,年销售约2亿人民币。红曲的国外研究应用进展•1979年,日本学者远藤章从红曲霉中分离出胆固醇生物合成过程中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洛伐他汀。•1987年美国FDA批准洛伐他汀上市,因疗效好而获得广泛应用。之后,又有8种上市,形成400亿美元市场。•据2007年美国春季医药、保健品原料会的统计,美国年需求红曲量大于1000吨。•“血脂康胶囊”已在美国进行Ⅱ期临床试验,有可能成为我国第一个为国际认可的中药。项目研究内容•强化次生代谢途径,利用对关键酶活性的控制、培养基优化、细胞调节因子的选择等技术,使发酵生产水平得到提高。•运用过程工程“三传一反”原理,对发酵过程进行放大研究,达到年产20吨“云南红曲”。•采用不同含量(总洛伐他汀量)及不同比例(两种洛伐他汀比例)的红曲,按照新药研究的指导原则进行动物试验,以初步确定红曲中两种分子构型洛伐他汀的比例与其疗效、安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红曲标准化研究,完成红曲标准的研究修订,标准草案经省药检所复核后,向国家申报。项目主要创新点•根据代谢工程原理,初步确定了红曲中有效成分他汀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通过培养基优化,细胞调节因子的选择,使红曲发酵水平大于35mg他汀/g红曲(为文献报道的最高值),在技术上具有原创性。•对创新技术进行产业化开发,运用过程工程“三传一反”原理,对“云南红曲”发酵过程进行放大研究,初步确定了中试放大生产的工艺。•通过后处理工艺可制备高含量他汀盐的红曲,进行标准化研究。促进红曲的中药现代化研究。项目关键技术•本项目采用筛选出的特有红曲霉菌种。•通过试验与代谢工程分析理论相结合,初步确定了红曲中有效成分他汀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并实现对关键酶的人工调控。•运用过程工程“三传一反”原理,对小试工艺进行放大。•通过改变后处理工艺条件获得酸式洛伐他汀盐含量比例不同的红曲;并进行进行药效学和急性毒性试验,确定红曲中两种分子构型洛伐他汀的比例与其疗效、安全性之间的关系。•修订红曲中他汀类物质含量测定方法。技术路线•云南红曲是采用菌种培养技术、固态发酵工艺及后处理工艺而制成的。生产工艺过程包括:菌种制备:菌种冻干管---菌种活化---斜面培养---液体菌种发酵培养:培养基配制---灭菌---接种---发酵培养下游加工:真空微波干燥---两级粉碎---混合---真空包装项目实施达到的技术与性能指标•发酵水平:小试试验以他汀类物质含量计算,发酵产物(干品)他汀类物质35mg/g以上,酸式洛伐他汀盐含量比例大于总他汀85%;•中试生产:20吨/年规模稳定生产,他汀类物质22mg/g以上,酸式洛伐他汀盐含量比例大于总他汀85%;•产品质量: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红曲(云YCBZ0020-2005)。•标准化研究:完成红曲标准修订草案,标准草案经省药检验所复核合格,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色素红曲与功能红曲发酵工艺比较•传统色素红曲...